《这本书叫什么》:康宏逵“又不忍沉默”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zhangqq 于 2017-03-31, 22:27:15:

《这本书叫什么》:康宏逵“又不忍沉默”
文/杰森   来源:南方都市报
  美国逻辑学家斯穆里安(Raymond Merrill Smullyan)1919年出生,现在还活着,90多岁了。他写过不少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也出版过很多面向普通读者的逻辑谜题集,此外还精于钢琴和魔术,可以说是一个兼具智慧和方便的奇人。斯穆里安的第一本逻辑谜题集叫What is the Name of This Book. The Riddle of Dracula and Other Logical Puzzles(1978),早有康宏逵先生译本《这本书叫什么——奇谲的逻辑谜题》(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10月第一版),好看得紧。

  说起康宏逵先生,那也是一位奇人。也许有人会说,一个怪人。怪在哪里呢?怪在喜欢臧否人物,爱“骂人”,脾气有点儿像翻译玻尔著作的戈革先生(1922-2007)。挨过康先生骂的大大小小的所谓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们,自然会恨他,但也拿他没办法,因为他骂得都对。对付他这样的异类分子,最好的办法就是“集体沉默”,故意忽视他,背后再搞点儿什么,于是大概就有了康先生个人简介里的“1985年脱离教育界,卖文为生”。康先生所卖之文以译文为主,大到王浩的巨著《哥德尔》,小到斯穆里安这本小册子。

  2011年8月,《这本书叫什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再版,收进“辞海译丛”。应责编吴慧之请,再版本新加了一篇“代后记:25年后的‘空嚼’”,康先生雄风不减当年,读起来十分痛快,尤其是最后两段:

  空嚼很累,本该立即停嚼,偏偏想起吴慧转给我的网上材料。一位爱读我译的书的先生奇怪我这些年为什么译得那么少,让他“不能不心有不甘”。我只好如实相告:我是有自知之明的,当年译书真的是为糊口,不像那些心里只揣着学术利益的学者。人家才有资格下笔如有神。例如说,译逻辑史,遇到拉缪的事迹,他会把“洛林的红衣主教”(the Cardinal of Lorraine)译成“洛拉茵的卡狄那尔”(Cardinal of Lorraine);译弗雷格的算术哲学,遇到德文中“und”的用法,他会把“本生和基尔霍夫”(Bunsen und Kirchhof)译成“本生和教堂墓地”(Bunsen undder Kirchhof)。我一面自惭形秽,一面又禁不住去想本书第233—237题里的那些计算机。计算机固然也会把“眼不见,心不烦”译成“瞎了的白痴”,到底不敢以“学者”自居吧。

  哎呀呀,又臧否人物,形象更加恶劣啦。于是记起我的老恩师金岳霖的口头禅:打住。

  如果你不曾事先读过康先生的《又不忍沉默》(《科学文化评论》第3卷第4期[2006],第100-110页),也不知道弗雷格(Gottlob Frege)写过一本《算术基础》的话,只凭“指针网”的搜索引擎,也能很快找出究竟是哪位“学者”制造了“洛拉茵的卡狄那尔”和“教堂墓地”。

  “洛拉茵的卡狄那尔”来自涅尔夫妇(William Kneale and Martha Kneale)所著The Development of Logic(1962)的汉译本《逻辑学的发展》(张家龙、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11月第一版)第388页,这一页属于张家龙负责翻译的部分。张家龙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逻辑研究室主任,现已退休。关于他的真实水平,康先生在《又不忍沉默》里有彻底的揭露。

  把人名Kirchhof误翻成“教堂墓地”一例,来自王路所译弗雷格《算术基础——对于数这个概念的一种逻辑数学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8月第一版)第57页。

  王路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此前也曾担任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逻辑研究室主任,是张家龙的接班人。原来康宏逵先生这一次“又不忍沉默”,一刀砍翻了两个前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逻辑室主任。出于不屑和藐视,康先生自己没点这两个人的名字,俺来帮他说破吧。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