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薄导致战争。多读书多思考多学爱因斯坦是防止堕入战争的一点希望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短江学者 于 2016-05-26, 16:35:44:

雷颐:不寒而栗

对大多数欧洲平民来说,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突如其来、毫无准备的。这样重大的事件事先似乎全无预兆,以至连对时局一向关心、对战争抱有相当警惕的茨威格在大战爆发前夜还与往常一样,优哉游哉地前往风光如画、游人如织的比利时海滨度假,并自信地与人打赌说肯定不会打仗,否则就把自己吊死在那根夜灯杆子上。但言犹在耳,战争却如晴天霹雳般突然爆发,茨威格只得中断度假,匆匆乘火车离开比利时回国,于第二天早上回到维也纳。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天早晨他发现维也纳的街头此时竟充满了一种节日的气氛。到处是彩带、旗帜、音乐,全城的人此时都开始头脑发昏,处于亢奋状态,对战争的最初恐惧马上就变成了满腔热情。他写道:“说实在话,我今天不得不承认,在群众最初爆发出来的情绪中确有一些崇高的、吸引人的地方,甚至有使人难以摆脱的诱人之处……成千上万的人尽管在战前的和平时期相处得比较好,但是从来没有象战争刚开始时的那种感情:觉得他们属于一个整体。”

正是这种整体感,使他们“觉得每个人都得到召唤,要把渺小的‘我’融化到那火热的群众中去,以便在其中克服各种私心。地位、语言、阶级、宗教信仰的一切差别都被那短暂的团结一致的狂热感情所淹没……每个人都经历着一个提高‘自我’的过程;他不再是一个早先孤立的人,而是群众的一分子,他是人民,是人民中的一员;人民中平时不受尊敬的人得到了重视。”

的确,在和平年代“日常生活”机械刻板地日复一日,生活本身似乎就是目的,人们为活着而活着,“普通人”似乎永远都是“普通人”。而战争这类巨大的历史事件使不少人感到枯燥的日常生活突然中断,建功立业不仅“可望”而且“可即”,“普通人”开始成批成打地成为“英雄”,一大批原来不知名的“小人物”突然成为众人瞩目的叱咤风云之辈,人们感到了一种超越生活、远在生活之上的更为崇高的目的和意义,生活因此而充满激情与浪漫……但茨威格意识到,这种“热烈的陶醉混杂着各种东西:牺牲精神和酒精;冒险的乐趣和纯粹的信仰;投笔从戎和爱国主义言词的古老魅力。那种可怕的、几乎难以用言词形容的、使千百万人忘乎所以的情绪,霎时间为我们那个时代的最大犯罪行为起了推波助澜、如虎添翼的作用。”(《昨日的世界》,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183页)

面对陡然降临的战争,平民百姓却如此狂热,茨威格大为惊骇,突想起这年春天他在一座法国小城经历的、令他不寒而栗的一秒钟。当时风平浪静,欧洲一派和平景象,法国小城图尔更是温馨祥和,安静闭塞到令人大白天都有昏昏欲睡之感,晚上更是无处可去,无所事事,茨威格只得随便到一家电影院,看电影打发时间。那是家郊区简陋电影院,观众都是工人、士兵、小贩等真正的老百姓。正片映出前先放映“各地新闻”,映出英国的划船比赛、法国的阅兵时,观众彼此谈笑自若,并不在意。

但是,第三条是德国威廉皇帝会见奥地利约瑟夫皇帝的新闻。就在威廉皇帝出现在画面上的那一瞬间,昏黑的影厅开始完全自发地响起一阵尖厉的口哨声和跺脚声,男人、女人、孩子,所有人都在嘲笑,好像有人侮辱了他们似的。茨威格顿时大为震惊:

“善良的图尔人除了知道自己报纸上登载的消息外,并不知道关于政治和世界和更多的事。可是他们在那一秒钟之内就像疯了似的。
我感到吃惊。我浑身不寒而栗。因为我感到经过多年来煽动仇恨的宣传,流毒是多么深,甚至在这里,在一座外省的小市镇,这些毫无恶意的市民和士兵都已经对威廉皇帝、对德国抱有这样的成见,以致银幕上一幅匆匆而过的画面就能引起这样一场骚动。那只不过是一秒钟,仅仅一秒钟。”

当接着映出其他画面时,观众又把刚才的一切全都忘记,喜剧正片放映时个个捧腹大笑,直拍大腿,劈啪作响。但茨威格却再也不能平静:“尽管那仅仅是一秒钟,但那一秒钟却让我看到了,虽然我们自己作了各种努力,想方设法要促进互相的谅解,但是到了紧急关头,彼此双方的人民是多么容易被煽动起来。”(第172页)此时距普法战争结束已经四十余年,但仅仅一秒的某些场景,仍激起封闭小城普通观众如此强烈反应,却是长期教育的结果,确实说明“多年来煽动仇恨的宣传”的“流毒是多么深”。

和平时期普通百姓的某种时刻的特殊反应,最能反映一种情绪的普遍性和深入性,如日本近日连续地震,我国一些商家公开欢庆、宣布打折优惠,微博、朋友圈不乏叫好者……实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深刻反思:为什么会这样?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