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湖南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Tinman 于 2016-04-29, 03:33:23:

【前言】

前几天又梦见自己回到了长沙。在家门口北站路乘上一辆2路公交车,第一站是医学院,第二站是兴汉门,第三站是营盘街,第四站是中山路,第五站是五一路,第六站是解放路,解放路后面就冇记得那么清楚哒。从小到大不论在哪里,我都被贴上一个“上海人”的标签,这当然也没什么。其实在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湖南人的我,就像某个人因为许久不提似乎已经忘怀了,偶而提起,发现 TA 还在心里那块老地方。

我双亲都是所谓“大城市”人,大学毕业后因为各种原因来到湖南长沙工作。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对我在很长时间内自甘堕落地把自己看成长沙人深恶痛绝,反而更要不惜代价地把我带离这个“内地的小城市”,不这样做简直就是对不起我。而我的反抗,自然是属于徒劳而且没心没肺的。既然如此,我就从长沙的落后和“土”说起吧。

【长沙的土】

小时候从妈妈的嘴里,我就听到过各种有关长沙人“土”的故事。没错,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很久,长沙人还是不喝啤酒的。据说如果请他们喝,入口之后就会马上吐出来,说:“呸,一股尿骚味!”大概到90年代初期,长沙人才开始吃螺丝。夏天,路边一字排开的小摊用明火烧起大锅,炖在五香辣子酱汁里边的螺丝与滚汤相沉浮,个个硕大无比。穷学生们就着它和各种腌制的蔬菜,半个晚上能喝出一掷千金的豪情。于是你和伙伴们每人喝下八斤兑过水的啤酒,在陋巷的黑暗中撒一泡畅快无比的尿,擦着墙根摇摇晃晃走回校园,倒在草地上一觉睡到天蒙亮,然后在晨星下简短地道别,各自回寝室。在印象中这些好像就发生在昨天。毕业二十周年有一次校友会,我没去,觉得让这群富态的中年人毁了那些记忆不好。后来吃的人越来越多,螺丝也就越吃越小了。我记得整个城里最好的点心店是中山路和蔡锷路交界的“沙利文”,据说是广式的。除了偶尔的桃酥之外,妈妈从来不许我在那里买吃的。我试过几次,果然很后悔。她老人家最鄙夷的是蛋糕,“猪油的”,腻得不得了,那是跟上海“哈尔滨”不能比的。另外还有花鼓戏,锣鼓喧天地给人震耳欲聋之感,同川剧和沪剧一起被妈妈归入三大俗。还有其他种种是不能一一枚举了,干脆这么说吧,凡是青岛、南京、上海等处有的东西,长沙的统统都差了一个档次以上。对于妈妈这种很懂得分辨生活细微处各种不同的人来说,那简直是无法忍受的,然而又罄竹难书,于是在我也起了同仇敌忾之感。

在儿时我的眼里,长沙另外还有一些在上海所不曾见到的东西。比方说马路上常常有牛经过,随便留下一滩滩屎。公共汽车从来没见过有新的,这与我在上海几乎从来没见过同样旧的形成鲜明对比,也许二者存在某种联系。现在想起来,从新旧程度上判断,这些公车在从上海来到长沙之前一定还在某地服役过一段时期,可见长沙在当时的确算是三线城市。市里各处可见三二苗民,女性都穿着苗服,一律黑袄黑裙,裹黑色绑腿,满头满颈灿烂的银器,令人印象深刻。她们的男人却穿着至少一半的汉服。女人们在地上兜售一些莫名其妙的药物,全是些奇形怪状的树根和覆盖着毛皮的不知名动物的某个部位,男人们身别腰刀站在她们边上。

北正街是一条著名的马路,可能原本东、南、西、北都有一条“正”街,劫后余生的就剩下北边这一条了。从前犯人杀头的地方就在这里,等于北京的菜市口,也是我的中学所在。 这里做各种营生的都有,杀猪、杀牛、点豆腐、打铁、酿甜酒、租小人书的摊子、卖各种各样的食品,最有特色的是臭豆腐、刮凉粉和糖油粑粑,至今记忆犹新。有差不多五年的时间,我天天放学后在这条马路上流连,那是一个与我的出身完全不同的世界。我对长沙的记忆有一半是与北正街有关的。

【湖南的文化】

说完长沙的“土”以后,再想一想湖南的文化,发现湖湘文明之源远流长和厚积薄发,可以让中原那些串了味儿的“历史名都”们汗颜,后者到今天已呈千篇一律的时髦。然而湖南,至少在昨天,仍然是原汁原味、新鲜饱满的。比较起来上海才是真正的“土”——土豪的“土”。地下埋的那些成群成片的古墓其实算不得么子,关键是在历史长河中这个地方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人文气息,在全国人民都已成为上海人的今天格外惹人惆怅。

湖湘文明的最早起源应该是属于蛮夷的楚文明。楚国被中原华夏诸国同化、征服之后,长沙是中国与南蛮接境的边邑重镇,是在人数上居于劣势的当地华夏民族对西南诸夷施行统治的军事政治中心。在南方各民族的包围下,汉文化独于此固守一隅,数千年来筚路蓝缕,源远流长。历史上湖南境内的民族反抗运动此起彼伏,而朝廷则是恩威并重,剿抚兼行,双方来回拉锯。在这种对生存空间的争夺中,无论是汉人还是“蛮夷”,总是处于尖锐矛盾的最前沿,湖南人也就逐渐养成了倔强固执、桀骜不驯的性格,“湖南骡子”的称呼于是声名在外。我曾对人说:在封建社会最腐朽的满清末年,曾国藩为了捍卫名教,拉起一支湘军,居然战胜了“代表历史进步力量”的太平天国,可见在这个已经腐烂了的苹果的核心,还有湖南这么个很有生命的地方存在,湖南人之顽强由此可知,等等等等。有段时间这番话成了我泡马子的通用段子。抗战时期由于第四次长沙会战的失败,国军撤退之前放了一把大火,做为“焦土抗战”的具体实施,是为有名的“长沙大火”,全部城市夷为平地。又有著名的常德保卫战,也是打到整座城市不复存在。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湖南,难道是宿命吗?直到我小时有记忆的时候,长沙仍旧没有什么高的建筑物,尤其是居民区,全是一、二层楼的破败的房子,像猴子一样的老婆婆蹲在门口用很复杂的铜烟具抽烟,备好一口烟花十分钟的时间。我从学校来回的时候,一路上就看到这样的房屋和在路边进行各种活动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从街上看去一览无余。

正因为长沙是汉文化在南方的重要据点和中心,在阅读历史和典籍时,马王堆、子弹库和朱熹等与长沙有关的名词不断地翻新我对湖南的记忆;沈从文的作品在很长时间内是我的乡愁,他讲的是湘西的凤凰;“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刘禹锡描绘的是湘北的洞庭湖;“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说的是身在芙蓉楼上的伤感;而“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我则毫无根据地相信一定是孟浩然写我们湘江河上橘子洲头的……

但是我对湖南的了解主要局限与长沙。贾樟柯在谈到他的家乡山西大同时,说城市弥漫着的疏离气息与莫名兴奋着的人群形成极大的反差,这让他觉得这个城市极其性感。我觉得自己很懂他这话。不过,长沙人其实不能算是湖南人的代表,湖南人的那种凶悍已经磨灭得差不多,反有了城里人的狡猾和大言,用当地话说,就是太“海”,并没有质朴的特性。但这只是对男性“满哥”们的偏见。女性“妹子”们永远是美的,这一点我也拿自己没办法。百姓不喜置产,对于各种时尚消费倒是趋之若鹜,拿来以后根据自己的口味再做一番适应与改良,无一不带着颇具自豪的土味儿。于是满大街的燕瘦环肥都穿着踩脚健身裤,梳琼瑶电视剧里主人公的发型,或者人人挎着一只呼啦圈,成为八、九十年代的一道风景线。女孩子们夏天在丝袜里塞进钱币当钱包用,总是把男人的目光吸引到她们的大腿上。本地对说普通话的人无论生熟一律很尊重。我的外地同学基本上交的都是湖南女朋友。 经常可以看见年轻妹子踩着自行车,用后座带着她们的男朋友在街上穿行。

【四季】

湖南是个四季分明的地方,但它的气候实在不敢恭维,以长沙为代表,主要特点是阴雨潮湿,最是令人生厌。民谚说:“阴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另外,夏天酷暑,冬天苦寒,春、秋二季又非常之短,令人很难适应。做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城市,长沙的房地产价格始终上不去,大概跟气候实在不宜居,无法吸引外地人来买房也有关系。欧阳修在《秋声赋》里说:“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唯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湖南民谚说:“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生疟疾)。”郴州在长沙南面一点。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还要操心劳力,又怎么能不速老呢?不过,长沙的四季也是有一些亮点的,下面分别述之。

春天非常短,几场连绵的雨之后很快就进入了酷暑。无论是草木鱼虫还是居民百姓都必须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完成从严冬到酷暑的过渡。于是一场新雨过后,清风拂遍城市,大街小巷就忽然热闹起来。人们换下冬装,争相出行,在湿漉漉的马路上、刚抽出绿芽的新枝下行走,彼此顾盼生姿,个个骚气蓬勃。

长沙既以火炉闻名,夏天是最漫长的。40°以上的日子不足为怪,外地人不到长沙是不可能理解本地人耐高温能力的。同长沙比起来,上海的夏天 “is for whimps”。单说这样一件事:我在长沙上大学的时候,每间12平方米的宿舍住7条好汉,上下铺,夏天每张床都挂着厚蚊帐,而房间里连一只电扇都没有。这种时候,大部分时间室内是呆不下人的。所以如果说春天是长沙人太想谈恋爱的季节,夏天就是长沙人太容易谈恋爱的季节了。那么多拉风的伢子、妹子们在街上招摇过市,想不爱上或者不被爱上都是不可能的吧?可以说,情侣们是长沙夏天街头的风景线。或者,如果运气不算太好,但还是可以体会中午顶着毒阳走15分钟到校门口买一支冰镇啤酒,小口咪着时候的快感,以及放学后结伴去湘江游泳,在夕阳下穿着湿裤打赤膊走回校园的放肆的。夏天是新鲜辣椒上市的季节,家家户户碗里都是绿油油、红扑扑的各种做法的辣椒,吃得个个伸嘴咂舌,欲罢不能,到了上厕所时就开始遭报应了。而喝热开水解暑这种秘诀大概也是没尝过的人匪夷所思的吧?在最抓狂的日子里,整天空气中一丝风都没有,到半夜仍让人感觉烦闷恶心。这时候唯一活动不受影响的就是孩子们了。

熬过了酷热逼人的夏天之后,雨季再一次纠缠这座城市,偶尔降临的太阳变出一副和蔼的面孔,开始受人欢迎了。学校会在春、秋二季各组织一次郊游,雷打不动。从手拉手被班主任老师领着,到用破自行车载上女同学,岳麓山和烈士公园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连绵的雨雪。总也下不大,却无时无刻不在下着的雨,连续几个星期见不到太阳。每天可以与灰蒙蒙的天空媲美的,大概就是灰蒙蒙的心情了。这个时候计算过年的时候用压岁钱可以买到多少花炮,够不够再把邮局里那本眼馋了半年的童话搬回家,总是能够获得很大安慰的。

【草草结语】

本文还没有写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发现,真的要说起来,长沙有比上海多得多的、令我说也说不完的东西,从记忆里流出牛奶和蜜的地方,太多亮晶晶的碎片拼凑不成一篇完整的文字。同样失败的是父母要我脱离湖南的努力吧?我这人不论到哪儿都没有思乡病。从前小的时候,每年二次乘火车往返长、沪二地,要在晃晃荡荡的车厢里枯坐28个小时。记得快到终点时,车厢喇叭里传出歌曲,列车播音员阿姨用好听的声音说:“本次列车终点,……站,马上就要到了。”,这时的心情大概是最接近的了吧?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