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这样类比吧,息夫人锦衣玉食,自己求死不成。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伊犁 于 2015-06-30, 18:19:41:

回答: 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由 truist 于 2015-06-30, 16:31:59:

【安徽省鳳陽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明清兩代,由於鳳陽一帶是「三年惡水三年旱、三年蝗蟲災不斷」的長年災區
輪番不停的水澇、乾旱,使得民不聊生,沒有辦法,人們只好年年逃荒。

每年秋後,都有成群結隊的婦女外出賣唱乞討。
清人趙翼《陔餘叢考》中《鳳陽乞者》條,寫道:「江南諸郡,每歲冬必有鳳陽人來,老幼男婦,成行逐隊,散入村落間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間始回。」

當年鳳陽花鼓演唱者多為婦女,往往是姑嫂二人對唱。一人身繫腰鼓、擊鼓,一人提碟形小鑼、敲鑼,口唱小調,稱為花鼓女。
最原始的唱詞是:「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騾馬,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

這悲悲切切的內容,暗諷朱元璋未照顧故鄉安徽鳳陽的百姓,使他們無法在家鄉安身立命,只有身背花鼓,渡長江、過黃河,背景離鄉,走南闖北,以乞討謀生,成了一種貧窮討飯的象徵。也有傳說這首原始歌詞,是李自成起義軍,攻佔鳳陽之後傳唱起來的,含有動員貧苦農民揭竿而起的意思,一般認為形成於明代。

其實這首安徽民歌,源於歡樂秧歌,後來經由這些「花鼓藝人」,不斷從各地帶回了多種民間歌曲和音樂加入,就漸漸的豐富了原有的傳統「花鼓調」基礎,如今已成為著名的地方曲藝,新春佳節或其他重要慶典活動中總也少不了它。

這也是朱元璋和該地居民所始料未及的。鳳陽花鼓流傳南北很多地區,在許多方面都產生過一些影響,例如它唱法比較自由,重點詞句可以重唱,有時連說帶唱。

歌詞中「得兒飄…得兒飄…得兒飄得兒…飄飄一得兒…飄飄飄一飄」,『得兒』就是右手小鼓的打擊聲,利用口語擬聲法,加以表現打鼓時的節奏感;『飄一飄』就是左手小鑼的打擊聲,也是利用口語擬聲法,表現敲鑼時的清脆快節奏聲響。這些都是這首鳳陽花鼓的特色。】

那时还能逃个荒什么的,到毛皇帝时居然逃都逃不出来了。唉....

http://vlog.xuite.net/play/bHZIV3E3LTEzMzg1ODg4LmZsdg==/%E9%B3%B3%E9%99%BD%E8%8A%B1%E9%BC%93-%E5%AE%8C%E5%85%A8%E7%89%88-%E5%90%B4%E7%90%BC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