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实版的《Breaking Bad》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bluesea 于 2013-07-12, 14:49:57:

“科技精英”走上研制“冰毒”之路

□法治报记者 赵颖彦 通讯员 陆勤俭

40岁的吴联, 20年前曾经研发出填补国内空白的防雷技术产品而被国家科委授予 “科技精英”称号, 20年后却为了100多万元的高利贷,想通过个人的才智一举卸债。然而,这次他的研制项目竟然是甲基苯丙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冰毒”。按他的说法,通过将近三个月的 “日夜奋战”和反复提炼,研制的产品终于达到 “晶莹透白”的程度。而在此时,他也被警方伏击,人赃俱获。

一项防雷技术成为“科技精英”

2009年12月15日上午,在公安干警的配合下,承办检察官再次来到闵行区看守所,提审吴联。他戴着一副手铐,穿着橙红的囚背心,走进了10号提审室。他个子不高,胡子拉茬的,身份证上写着1964年10月11日生,湖北省天门市人。此时记者却发现,他一头白发,面貌也有些憔悴。

故事就从吴联大学毕业后说起。 1986年7月,吴联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很快被分配到一家军工厂工作。他运用所学的自控专业知识从事着新产品的研发,并与中华科技大学合作,研究防雷技术。从此,在他的知识含量里增加了不少化学、电子等方面的成分。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在将近5年的时间里,他睡在工厂、吃在工厂,跑图书馆、找专家、做实验,一次次的失败后,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 “大概在1992年间,在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这项防雷产品经过专家评审,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军事等领域获得实际效应,被国家科委奖励800万,当然这是单位的荣誉,而我个人也被授予 ‘科技精英’称号。”吴联说到这里,露出了会心一笑。

他的这项研究成果同时也感动了另一个人,她就是他的妻子沈菊。记者比吴联小一岁,有着大专学历,也同是军工厂的一名设备助理工程师,沈菊非常欣赏吴联的勤奋刻苦精神,虽然平时不在同一个部门,但她会想方设法去靠近这个有志青年,给他送杯水,或者同他聊几句话,她心里都特别高兴。

沈菊的父母是战争年代参加地下党工作时结下的患难之交,解放后当了这家军工厂的领导。本来他俩对吴联在工作上表现出的聪明才智赞不绝口,又发现女儿对他也有意思,于是,两老干脆顺水推舟,促成他俩的结合。吴联对承办检察官说: “当时,我有此心却无此胆,一个穷人的儿子怎敢高攀大家闺秀?可接触之后才知道,他们都有一颗平常心,没有给人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而且还时常宽济我的父母。我再一想,也许这份感情是真实的,我应该勇敢去接受这份爱情。”

1995年夏,岳父母到了离休年龄,他们都是上海人,在上海还有他们的老房子,回到故里是两老一辈子的梦想。

沈菊得知父母要回上海,加紧同丈夫商量: “如果上海有合适的单位,我们也去上海,同时可以更好地孝敬父母,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快乐。”吴联采纳了妻子的建议。

自创企业加工产品远销欧美

凭借 “科技精英”这个头衔,吴联作为上海市引进人才,进入青浦一家电器厂工作。正当他潜心科研时,一个不幸的消息让他头脑麻木。原来,这家电器厂进入改制期,通过招商引资,一家台湾客商接受了该厂,生产汽配件,摒弃原来的变压器和通讯设备的生产。而汽配件对于吴联来说完全是另一个门道。到了这样的关节点上,吴联不得不作出自己的抉择:自创企业。他通过朋友关系,与欧美客商谈了几次,准备以加工灯饰产品为主销往国外。

1996年,吴联向亲戚、朋友和同学借款30万元,在青浦注册上海同声电器有限公司,招入员工30人,加工的舞台灯深受欧美和港澳等地客户欢迎。到了2000年,净赚利润300万元以上。又过了3年,公司订单不断,平心而论,吴联又至少获得了200万元的盈利。

这时,妻子沈菊对他说:“钱是赚不完的,眼下,儿子快要上初中了,你想过没有,用心托一下人际关系,让儿子进好一点的学校读书,为以后上名牌大学考虑。 ”吴联终于静下心来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他对妻子说:“我也不想欠什么人情,现在生意不错,也赚钱了,我想在七宝买套房子,青浦的住房给你父母住,这样,我们既向内环线又靠近一步,而且也解决了儿子进市重点中学读书的问题。”很快,一套近120平方米的房子立即开始了装修,还购买了市场上比较时尚的家具。搬进这套崭新的住房后,吴联一家三口真正体会到一种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这一切对于吴联来说真的一帆风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2003年之后,欧美市场的进口灯具已出现饱和状态,不得不采用经济扛杆作用,大幅降价。面对不利因素,吴联立即采取产品更新战略措施,把灯具生产整体转给南通一家厂,而针对外国人热衷于在复活节和万圣节上使用的化妆品,研制出可以变幻无穷的“软杯”。这一招真的很灵,订单像飞雁一样飞来,最大客户是美国一家客商,一下子需要订购300万只。由于交货时间很紧,而头脑有点发热的吴联签下单子后,在试制和生产环节上多走了一些冤枉路,结果只能交货100万只。如此,不仅白白损失了几十万元,还赔了对方一大笔赔偿款。

负债累累眼光转向毒品研发

“软杯事件”让美国客商对吴联失去了信心,再加上别的客商拿了货又出现滞销,吴联的200多万元应收款未能及时到账,更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2006年初,吴联面对企业生存危机,不得不考虑卖掉厂房,结果被人故意重重压价,只卖得140万元,而买入的人转手以500万元高价脱手,这让吴联胸闷不已。

从此,吴联几乎没有了订单,他还想利用借高利贷的方式继续生产PVC包袋,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于是,他同妻子商量卖掉岳父母的那套房子。沈菊不同意,卖掉房子后让两老住到哪里去呢?吴联心想只要过了这一阵子,到年底也许会有订单。于是,他悄悄卖了房子,又向买房人回租这套房子,付月租金1500元。本想这样老人是不会知道的,可半年之后,还是被岳父母察觉这件事,痛骂吴联是个败家子。

快到年底时,吴联的预测又出现了问题,市场并未如他所料,放贷人开始加紧催讨欠款。而在此时,南通一家灯具厂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后倒闭,吴联的应收款100多万元变成死账,只得又把自己住的房子也拱手卖掉。他又想通过开餐馆寻找新的出路,却几乎没有生意,又不得不草草收场。

“人到了走投无路时,总想绝路逢生。”吴联要想的办法都已想过,要走的路也都走过,市场对他来说实在太残酷了。到了2009年5月,他遇到了一个福建朋友,原来这朋友是来催促吴联还4万元的高利贷的。吴联表现得一筹莫展。这时,朋友出于 “好心”在一家咖啡馆一边品着下午茶,一边给他出了主意:“凭你的知识研发毒品,一定会成为暴发户。”

一筹莫展时开始制毒

吴联开始盘算着,眼下的100多万元的高利贷怎么快速归还给债主?一筹莫展之际,唯有制毒可以尝试。

2009年6月,吴联的朋友陈先生看到他每天往图书馆跑,忙问: “你最近又在研发什么项目?”吴联说: “几年来,我一直在攻克油膏的研究,现在有点时间,也就是为了这个才到图书馆查资料的。”其实,他的回答不是真实的。他通过百度搜索后了解,苯基丙酮、胺、铝片、甲胺和乙醇可以加工成甲基苯丙胺,即人们常说的 “冰毒”,进图书馆实际上是他起步研究制作毒品的知识准备。

经过几个月反复的试验和改进比例,吴联看到了 “晶莹透白”的冰毒。它的口感怎样?外观又是否精细?吃了会是一种什么状态?在让不同层面的人尝试之后, “瘾君子”们都抱有了极大的兴趣。为此,吴联认为,可以批量投入生产,开始出售赚钱。

然而,吴联不明白何时走漏了风声。 2009年10月23日晚11时许,投料进行反应后,吴联与妻子一起走出厂门,准备回家。这时突然有人冲上来,将还没有反应过来的吴联夫妇推上了警车。原来他们是便衣警察,奉命执行任务,端掉制毒加工场。

在三楼制毒车间,警方看到了许多装满原料的坛坛罐罐,还有设备等。警方当场缴获的已加工出的成品固体冰毒约6公斤、液态冰毒约36公斤,正在反应的液态化合物约15公升。经上海市毒品检验中心鉴定均为甲基苯丙胺。

很快,闵行区检察院也派出检察官提前介入,配合警方开展现场搜查和调查工作。沈菊对承办检察官说: “有时熟人问我在忙些什么?我会按丈夫的说法,告诉他们在做生产上用的洗涤剂或是油膏。但毕竟纸还是包不住火的,如果当时我坚持不让丈夫做这种事,自己也不参与,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我很后悔。”

日前,上海市闵行区检察院以涉嫌制造毒品罪将吴联及其妻子沈菊批准逮捕。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