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溜:NGO:为弱者代言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fagus 于 2005-5-07, 05:22:00:

NGO:为弱者代言
 

  提要:

  怒江、虎跳峡大坝之争,是原住民对试图独享资源收益的政商联盟的挑战。而站在弱者的身
后,出现了正蓬勃发展的NGO力量。NGO开始频频为公共政策下利益受损的群体代言。

  本刊记者 / 刘溜

  2004年10月27日,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一位戴着褐色翻边牛
仔帽的矮个儿老汉异常活跃,他不仅向大会提交了论文《水坝建设与原住民的参与权》,而且拦
住每一位身挂记者胸牌的人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我认为我们当地居民应该参与到决策中来,
因为我们是虎跳峡水电站最大的利益相关者”。

  为弱者助力

  这位57岁的老汉名叫葛全孝,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吾竹村村民,如果虎跳峡水电工程上马,他
将是10万移民中的一员。

  在环保NGO(非政府组织)成员来到吾竹村之前,葛全孝对大坝的全部认识仅限于:政府说
了,建了电站,农民就会富起来。

  但NGO用调查证明,在中国多数大型水电工程中,开发收益多数被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分享,而与
在此世代居住的原住民无缘,他们甚而成为受损者——他们既无制度渠道,也无能力参与到政策
制定和利益分享谈判中。

  2004年7月,云南的环保NGO “大众流域”到村里招募学习班学员,主题是“水坝建设和
移民可持续发展”。在全村人推举下,葛全孝参加了学习班。他说,“我是在NGO的帮助下,
才一点点认识到了大坝与我们的关系”。

  NGO来到原住民中间,鼓励并引导他们发出声音。“学习班学员回到村里后,马上会把他们
所了解到的告诉给其他村民,成为村民们的意见领袖”,环保NGO绿家园的负责人汪永晨说。
而这些原住民的参与又壮大了NGO自己的声音,最终影响到了政府部门的决策。

  2004年2月,北京、云南十几个新闻媒体的记者和两个NGO组织的志愿者一起去怒江实地考
察,汪永晨是其中之一。他们的初衷原是保卫生态江河,但“我们发现,当地居民对建大坝会给
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并不了解,而且也没人问他们愿不愿意搬。”

  在自然之友常务理事梁晓燕看来,公共事务的公众参与有多个层面,而草根阶层的参与是其
中最为缺乏的,“移民问题实质是权益问题,环保NGO本来只是环境的代言人,但当我们发现
环境问题同时关系到移民的切身利益,而他们对此几乎一无所知,我们应该向他们传达这方面的
信息,让他们自己来说话,来选择。”

  汪永晨旗帜鲜明地表示,NGO并不是绝对反大坝,“如果说是反,那反的是建大坝过程中
对生态的忽视,对公众参与的轻视,及建坝中的腐败现象。”

  搭建公平的公共决策平台

  在一些事件中,政府高层对公众的合理诉求做出了良性回应。2004年4月,温家宝总理批示
怒江大坝计划暂且搁置。而北京动物园搬迁之议,政府亦表态要慎重考虑民意。

  这种回应固然令人鼓舞,但公众,特别是让利益相关方参与决策的机制并未形成,“建不建
不是关键所在,最重要的是如何把公众参与引入行政决策机制”。时至今日,依据《环境影响评
价法》应该举行的大坝听证会仍是音讯渺茫。

  新一届政府强调执政能力与科学决策,“而公众特别是利益相关人参与决策正是实现行政决
策程序正当化的需要”,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汪敬认为,从发现涉及公众权益的问题,到收集公
众意见,再到设计参与计划、确定参与方案,最终影响决策,NGO大有可为。

  从北京动物园搬迁初战告捷,再到怒江、虎跳峡之争,NGO开始充当起公共利益代言人的
新角色,他们不仅正在成为一种力量,也在搭建一个机制,它们的努力正在改变着历史。张可佳
相信,NGO动员下的公众参与,是中国社会民主进程的重要一步。

  眼下,NGO们又开始过问起事关深圳后海20万居民的深港西部通道侧接线工程环保事件,
这场自发的环保行动因为NGO的介入变得更为理性,并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更多的葛全孝正
在站出来。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