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成长引起的可能词汇丰富度的变异”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OldMountains 于 2012-04-20, 10:51:46:

回答: 韩寒代笔的文本分析2《像少年啦飞驰》的词汇丰富度 由 筋斗云 于 2012-04-20, 05:03:29:

你下面这一段的逻辑比较“自由”啊!

“Q:关于作者成长引起的可能词汇丰富度的变异。

“A:我最初确实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但是《三重门》是写于2000,《长安乱》写于2004,《他的国》写于2009。我觉得这个时间跨度相当。

“另外一点,后期作品反而词汇丰富度下降,这不符合一般作者的成长路途。”


韩寒不过30岁。2000年到2009年是18岁到27岁。一般来说,对一个人,这是重要的成长阶段,跨度长达10年(两头都算的话),是人生视野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这10年是从18岁到27岁,不是从70岁到79岁。如果词汇丰富度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无论增长,还是下降(对,是下降!我后面再阐述),从常识角度,都是比较容易被人们认为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

你上面那个回答,“这个时间跨度相当”,意思含含糊糊,不过从前后文看,意思应当是认为跨度不算大,词汇丰富度的变异可以相对忽略,三部作品可以放在同一起点上比较。如果是这个意思,未免有回避问题之嫌!

在人生视野发生重大变化的10年间,如果词汇丰富度反而下降了,可能不可能?我不是专业人士,仍然是从常识角度提供看法。从常识看,所谓“一般作者的成长路途”是“后期作品词汇丰富度上升”,也未必成立。

词汇这种东西,是用进废退的。不是说,10年前我就掌握的词汇,10年后我还记得。即便记得,不见得我还喜欢用,还需要用。即使是写同样主题同样语境的文章,不见得就没有可能说,我当时喜欢掉书袋旁征博引,今天喜欢返朴归真少用一些词汇。还有一种可能是,随着学习趣味的变化,我的词汇范围也在迁移。如果是这些情况,则重复率高地使用一些以前生疏的词汇,总体上词汇范围变窄,都是有可能的。

注意我这还是用常识推断。常识不是严谨的论证,但足以批驳另一些根据常识但不作深入思考的想当然见解。

所谓“一般作者的成长路途”是“后期作品词汇丰富度上升”,不是什么科学结论,只不过是根据常识的一个想当然的粗浅的判断而以。我上面的同样根据常识的分析,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可能,你也不能说我不对。

科学分析是非常好的,但是作科学分析的人们,切忌在科学分析的空档所在,用所谓常识判断去填空。非要填空的话,要好好推敲,同样地基于常识,先用反向思维拷问一下自己。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