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且抛心力作诗人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伊犁 于 2013-02-10, 23:35:31:

且抛心力作诗人

  作者:方舟子

  中国的诗运在唐宋之后就已完结,再也没有出现那种照耀千古的群星灿烂。之后虽然诗成了文人的标签,有才没才都要涂上一堆,一名高官死后大抵都要出本文集,充斥其间的是所谓的诗,但这一切已与诗毫不相干,与其说是诗的荣耀,不如说是诗的悲哀。但是真正的诗人总还是偶尔会出现的,让暗淡的文坛闪耀那么一下,而这样的诗人即使一生布衣、穷困潦倒,无权无势为他们的作品作广告,其诗的寿命却要比什么文公集久远。清乾隆期间的黄景仁(字仲则)就是一位这样的诗人,应试不第作不成官,为了谋生四处飘零,好不容易谋到县丞小职,还没赴任就病故,一辈子没过过官瘾,一生事业就是写诗。但他对后代诗坛的影响之大,却是他的皇上、那位到处题诗糟蹋文物古迹、留下了几万首“诗”的风流天子所望尘莫及的。

  黄仲则的诗,苍凉激楚,多愤世嫉俗之作,与乾隆的太平盛世景象似乎很不协调。唯物史观的评论家也许会认为这是诗人特有的敏感,已觉察到在盛世的表面下的重重社会矛盾。但在我看来,却不过是一位真正的诗人无法被世人理解,难以沟通而发的孤独抑郁之音,不管是什么样的时代,都是如此。

  读高中的时候读郁达夫的小说集,其中有一篇即是《黄景仁》,故事情节都已忘记,引的诗中有两首却印象极深。一首是七古题李白墓,“采石江边李白坟……”,最后两句是“但是诗人皆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当初获悉顾城的死讯,我还引了这两句悼念。另一首则是除夕二绝句:

   千家笑语漏迟迟
   忧患潜从物外知
   俏立市桥人不识
   一星如月看多时

   年年此夕费吟呻
   儿女灯前窃笑频
   汝辈何知吾自悔
   枉抛心力作诗人

  一个人的孤独,也许是在最热闹的场合、别人最为快乐忘我的时候最容易感受到的吧。我自己是在喧嚣的舞场上,坐下来看着别人那一双双一起旋转的脚的时候,往往突然就被孤独感抓住,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而许多诗也就是在这时候产生的。清代没有舞会,一年一度的除夕该是最热闹的时候了,然而在“千家笑语漏迟迟”的日子,诗人却悄悄地从中开始感到了尘世的忧患,年年此夜,正是他最费“吟呻”的时辰。于是他远离热闹的人们,来到“市桥”悄然独立,仿佛人世间再无别人,只有他自己了,猛一抬头,没有看到月亮,只看到一颗寒星,便把它象看月亮那样看了又看:“一星如月看多时”。有人爱看明月,有人爱看繁星,但恐怕没有什么人会把一颗星星看了又看看不够的吧?即使是天文学家,也未必有如此雅兴长时间地用肉眼“观察”一颗星。然而此时此刻相看两不厌,唯有一颗星,诗人的孤独、苦闷和希望(如果还有的话),便都体现在淡淡的一句“一星如月看多时”中,而用当代诗人的话说,便是“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江河《星星变奏曲》)。古今诗人的心是相通的。

  而这种孤独苦闷,是难以为世人理解的,就是自己的儿女,也在一旁窃笑爸爸偏偏在最该快乐的时候“费吟呻”,于是诗人感叹道:“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说“吾自悔”,不过是愤慨的反话,其实是不悔,不悔到在除夕仍然在吟呻,而“作诗人”三字,更是表明了诗人的高傲。世上能有几人,敢说自己是在“作诗人”呢?两百年后,另有一位诗人,他不想作诗人,却想作英雄,到头来唱着《国际歌》上了刑场。他也有了感叹,在绝命词中写道:

  廿载浮沉万事空
  年华似水水流东
  枉抛心力作英雄

  湖海栖迟芳草梦
  江城辜负落花风
  黄昏已近夕阳红

  这位诗人就是共产党人瞿秋白,其诗词受到黄仲则的影响由此可见。一个要作诗人,作成了,作得可以影响两百年后的诗人,“枉抛心力作诗人”不过是反语;另一位要作英雄,却没作成,最多算是失败的英雄,“枉抛心力作英雄”却是实情。

  我想,是真诗人的还是一心一意作诗人的好,那是皇帝和高官贵族千方百计想作也作不来的。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