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常艳儿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HHT 于 2012-12-20, 09:45:57:

一 写实与虚构

  从常艳儿在网络上发表小说【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2012.12.9?网上情报删除,难以考证,据常艳儿在【道歉信】中说:前几日。)到公布【道歉信】(写于2012.12.12日夜,公布于2012.12.13 09:38:45?)的短短几天里,常艳儿的说法转向180度。她在小说的【序】中说“本文不是小说,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以第一人称叙述---如是自己的主观感受,我会在文字上予以注明,否则都是对真实情况的一种再现”;然而在【道歉信】中却说【一朝忽觉京梦醒,半世浮沉雨打萍】系我在业余时间虚构出来的小说---我把自己理想中的人与事当作现实的存在进行了一番文学性的描述”。

  那么两种说法中哪一种可信呢?

  使用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然后毫无根据地丑化这些人物,不用说一个法学博士,就是一个受过初等教育的人也知道,这种行为犯了“诽谤罪”,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还敢于声言:“本文爆出丑闻,便有承受各种不良后果、法律责任及社会效应的心理准备,涉及事件的当事人愿意起诉我的,我在等待官司及人身攻击。”那么此人不是智商严重欠缺,就是患有精神分裂症。因为即使患有所谓“严重的忧郁症”,在漫长的写作过程中也绝不会不意识到这一点。

  显然,常艳儿的所谓“我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常常陷入一种幻想甚至狂想的状态”是事后推卸责任并息事宁人的编造。可以相信,她有些忧郁(可有毫不忧郁的“诗人”吗?),但是一个患有“严重的忧郁症”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如此冷静的文章,从叙述的角度来看,她的文笔甚至可以说相当严谨。

  还有一个猜想就是,只有受到了伤害,才可能发出嚎叫或者吼叫。不管是为了发泄,还是为了报复;或是像王立军跑进了美国领事馆那样处于绝路的鱼死网破,因此说,常艳儿肯定经历了希望、努力、牺牲和绝望的过程。

  为什么会有180度的转向呢?

  这种事情并不稀奇。

  可以肯定的是有外力的作用,即“与同事、亲人---有效的沟通”。不可能知道“同事、亲人”是谁,但是可以知道他们对常艳儿发表小说持反对意见。

  常艳儿失望了。

  并且,她以为她的小说在网上会有读者,或许会引起共鸣------但是网上很难找到她的小说。

  她或许认为自己的小说多少会起到反腐的作用,但是读者看到的是她虽向腐败者投怀送抱,但最终没有进入腐败者的行列。

  她或许把自己当做“潜规则”的牺牲者,但是读者却把她看做“潜规则”的参与者,而且是一个不成功的参与者。

  她以为发表了小说就可以彻底告别了“潜规则”,但是无处不在的“潜规则”却更深地伤害了她,让她不得不一反初衷为自己的小说公开道歉。

  实际上,不管她的小说是写实还是虚构,它都尖锐地指向了现实中的腐败,这腐败已经深入骨髓。

  二 冒险家常艳儿

  根据简历,常艳儿先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获工学学士学位;后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这种专业的转向表明她并不是按照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专业,而是为了选择一条更易攀登的捷径。她很聪明,或说明智。可以说她精心为自己设计了一条上进的道路,这种精心从她为小说积累素材上就能看出。

  之后,她按部就班,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进入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这说明她深知一步是不可能登天的。她还深知,单凭她的学历和论文,她也很难工作在中央编译局,生活在首都北京。

  于是故事就开始了。根据故事的进程,男女主人公都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一场交易,当然不排除怀着希望或说错觉:或许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上再次迸出爱情的火花。

  对常艳儿来说,这是一次豪赌,并且把赌注押在了一个人的身上,而且还是押在了一个人的感情上。绝望的幻影在故事的开始就已经出现,随着赌注的增长,幻影变得越来越清晰------为了最后的一点儿希望,她甚至押上了最后的赌注:破釜沈舟!

  三 小说家常艳儿

  首先,这篇小说既不是色情小说,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言情小说。因为它既不具备色情小说所必需的细节的描绘,更不以此为目的。它也不是以男女之爱作为主题。这就像不能把厌恶等级观念并强调在两性关系中性的重要性的劳伦斯的【柴特莉夫人的情人】看做言情小说一样。在常艳儿的小说里,如果有所谓的爱情,与其说是情爱不如说是性爱更为恰当,当然,这里并不排除性爱能带来瞬间的快感,这快感也可能成为爱情的一个成分。但问题是,性在他的小说中像钱一样,只是进行交换或说做买卖的道具之一。因此,只就小说而言,这是一篇暴露腐败现实的作品。

  这就是我给这篇小说的定性。

  小说的写作方法并不新奇,可以说完全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教导: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男主人公衣俊卿为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曾任黑龙江大学校长,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长。是有知识的官员。可称典型人物。而中共中央编译局全称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是为我党和全国人民生产精神食粮的印刷厂。可称典型环境。说其是暴露腐败现实的作品,是因为故事就发生在这块应该是我党最纯洁的“处女地”。

  遗憾的是小说的写作过于仓促,因而显得潦草。更没有妙笔生花的情景、人物的细节描绘。但是小说的可读性和震撼力并不逊于刚刚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的故事,因为它直指今天的现实,没有虚饰。它也不像莫言那么绘声绘色拖泥带水,因而更像一篇檄文。

  不用阅读常艳儿为了晋升而辛辛苦苦写出的那些论文就可以断定:她的这篇小说的价值要远远超过她所有论文的价值的总和!因为有那么一类论文,仅就题材而言,在它们印出来那天就已经是文化垃圾了!

  可以想象,如果有一位出色的剧作家把常艳儿的小说改编成剧本,如果有一位出色的导演把剧本拍成电影,那会多么吸引观众的眼球啊!那将对我国的反腐起到何等巨大的推动作用啊!

  四 最后我想谈谈对常艳儿的态度。

  我写此文的目的是出于爱护,也希望此文仅有的几个读者也能爱护常艳儿。因为责任并不仅仅在她,甚至也不能只怪老衣。这里有制度的合理性问题。一些先进国家之所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腐败,是因为他们的法律是至高无上的,连总统也不在话下;而我们的法律掌握在我党的手里,党才是至高无上的。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反腐就像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困难。

  党是腐败的温床,每一个党员都存在着腐败的可能性。记得现已是高官的我的一位朋友曾教导我:“入党要跟党走,不入党也得跟党走,何况入了党,党还会给你好处。”他是我敬佩的十分正直的党员,我也觉得他说的没错儿,应该考虑入党的问题。现如今还有谁为了一个虚妄的奋斗目标而入党呢?不敢说全部,起码大多数人的入党动机都是为了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能够获得更大的权利,因而生活的更加荣耀和幸福。这就是腐败的可能性,当然不排除他们顺便儿也给别人带来好处。

  就是这些人还常常是法律的代言人!

  不管怎么说,常艳儿揭露了社会上已经深入灵魂病入膏肓的腐败现象,尽管她也沉浮于这一现象之中。对于真正反腐,希望祖国精神健康的人来说,常艳儿做了一件好事。说其出卖肉体也好,说其出卖灵魂也好,说其出于报复也好,说其破罐儿破摔也好---,都是本末倒置,当然,这样说的人之中不乏腐败制度的拥护者。

  应该体谅她的是:作者是靠作品说话,更何况没有亲身体验也很难写出这么具有真实性的作品来。

  仅就这几天的情况来看,我也为常艳儿的处境担忧:她本来想一吐为快,或许侥幸还能得到读者的同情,结果网上已经很难找到她的小说;她本来准备为了捍卫“事件的真实性”而不惜打官司,结果却不得不以“忧郁症”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仅此,我对新一轮的“反腐”的前途也很担忧。又是在唬傻屄吧?

  幸好,看常艳儿的【道歉信】,她的“忧郁症”好像还没有达到被进精神病院从而人间蒸发的地步。

  仅从常艳儿的经历来看,她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那种性格,她绝不会不惜一切代价爬上一座山。刚刚写了一篇小说,又来否定自己写作的初衷。付出了如此昂贵的代价,难道又要半途而废吗?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再迈出一步,面前就会呈现出全新的景象,那里才有真理,那里才有祖国!

  我相信:以伟大领袖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要是真心反腐的话,他们看了常艳儿的小说一定会拍案叫好!

  如果真心实干的话,仅以此小说为切入口也一定会有所作为!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