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道德by太祖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pulsetube 于 2012-10-18, 01:28:51:

回答: 什么是道德? 由 湘女 于 2012-10-17, 21:25:42:

还原道德
假如你突然之间成为地球上唯一的人类,其他人都莫名其妙地蒸发了 ——人没了,但环境一点没变,你将拥有世界上所有的资源 ——这时的你,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你得到了完全的自由!你想住哪个豪宅就住哪个豪宅,想开哪辆蓝博基尼就开哪辆。在高速公路上,你可以把速度指针开出量程。开累了?随便找个舒服的所在,喝点茅台和轩尼诗和随便什么东西混合的鸡尾酒,想骂谁是王八蛋就是王八蛋,然后一口气睡它几个日出日落,直到脑仁发疼。你是个金庸武侠小说迷?好吧,找个空场,来个梯云纵,自己踩着自己的脚,蹦它个一二十米的 ——办不到?噢,对了,你还不是 “完全” 地自由。物理学定律和其它自然规律还不由着你的性子来。迁就点吧。你毕竟有了让你手痒心颤、魂牵梦萦、若为它故生命爱情皆可抛的自由。

自由自在完了,心里不免有些失落。你失去了什么呢?你可能会弱弱地嘀咕: “其他的两足无毛唧唧喳喳在一起烦得慌离开又想得慌的灵长类动物? ”这答案太小儿科了。上点层次,想想革命导师的谆谆教诲吧, “XXX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XXXX革命面前发抖吧。XX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

看到了没有?你失去的只是锁链。什么锁链呢?

道德!看看,就自由这一小会儿,你就住了别人的房,开了别人的车,喝了别人的酒,骂了别人的娘,睡了别人的 ……不许联想!你这个没道德的东西!

“等等! ”你会说:“ 没有别人,还讲什么道德?! ”

呃,你是对的 ——对孤家寡人而言,不存在道德(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古时候皇帝喜欢自称孤家或寡人的终极理由。); 只有当一群人为了可告人或不可告人的目的凑到一起时,道德(群体中成员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才涌现出来 。道德,是个很复数很集体主义的概念。说到此,敏感的朋友应该已经意识到:道德,是人类群体(也叫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捆绑自由的绳索。

爱好自由的朋友们不必绝望。历史告诉我们,道德这道绳索虽不可或缺,但它缠的圈数可多可少,可紧可松,可以是带刺的钢丝,也可以是猴皮筋。道德不是个僵死的东西,而是在不停地进化。 面对道德,我们人类不是逆来顺受被动的奴隶,而是可以反客为主的 ——我们可以翻身骑在道德的背上,用理性的缰绳把这头怪兽驯服并驾驭到我们想去的地方 ——只要我们意识到道德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

有史以来,不论中外,我们人类祖先中的智者和勇者或是智勇双全者,前仆后继,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了血泪的代价,才意识到上面这一点,积极思考,并采取行动,一点一滴,使得今日的我们有了更多的自由喘息空间。 曾几何时,在被儒家思想统治的中国,在被天主教桎梏的欧洲,在其它被形形色色宗教和传统习俗主宰了的地方,不容置疑的道德律条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扼杀着人类的生机与活力 。如钱钟书先生所总结, “上帝要惩罚人类,有时来一个荒年,有时来一次瘟疫或战争,有时产生一个道德家,抱有高尚得一般人实现不了的理想,伴随着和他的理想成正比例的自信心和煽动力,融合成不自觉的骄傲。 ”

道德与人类共存,这一点大概没有人质疑过,但关于道德的来源以及道德是否可以由人来更改,则是七嘴八舌,争论至今 。儒家认为道德是天经地义的、不可更改的 。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在《易 ·系辞》中开篇明义,奠定了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体系的公理总前提: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相陈,贵贱位矣。 ”后来的“ 贵以临贱,贱以承贵 ”、“ 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 ”、“ 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 ”、“ 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 ”等,都不过是这个公理的推论而已。 广义的基督教 (包括天主教、新教及其衍生出来的如美国的摩门教) 教义中包含的道德律条 (如《旧约》中的摩西十诫和《新约》中的黄金律), 都是以神的旨意的方式强加给世人的,是不容置疑的 ——要质疑也可,但要往往付出生命的代价。西方的道德哲学家里,有一派认为道德律条是如自然法则一样绝对的(不因人而异的)、等着人类用理性去发现的。 康德的道德哲学就属于这一类,他的 “绝对律令” 便是一条指导人们如何去发现那些先验的道德律条的规则。道德律条在康德心目中的地位如此之高,以至于他这样写道: “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时常反复地思索,就越是在心中灌注了永远新鲜和不断增长的赞叹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参考方舟子《心中有道义,脑中有科学》)

持与天经地义或是神授相反观点、并不对道德法则那么赞叹和敬畏的,是 18、19 世纪效用学派的斯宾塞、边沁和密尔,以及后来美国实用主义学派的詹姆斯和杜威(胡适的恩师)。 他们认为,道德律条是相对的、随着时间地点及具体情况可以改变的,善恶的判断标准应该是一个行动主体及受该行动影响的其他社会成员的总福祉,而不是什么神圣、绝对、凛然不可侵犯的道德律条。我们暂且称这类观点为道德相对派。

道德相对派的优点,是把道德拉回了人间,看到了道德随时间环境变化的特点。它的缺点,是忽略了道德有普适的的相对固定的成分(如跨文化跨时间跨阶层的对同类的同情、对集体归属感的向往、对权威的尊重等),以及并没有给出道德律条是如何进入人的大脑里去的合理解释。哲学上的探索,因为缺乏实证手段,往往只能停留比较玄虚的水平上,再难深入下去。更现代一些的关于道德的哲学探索,也难于克服这个致命的弱点。比如,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在 70年代的著作《正义论》中,把他的整个理论体系建立在一个叫做 “原位” 的假想前提下。在这个类似练功密室的 “原位” 里,社会成员各自坐在一个叫做 “无知的面纱”的东西后面,共同制定社会成员应该遵守的规则以及正义体系。用罗尔斯自己的话讲,在这无知的面纱背后, “没人知道自己的阶级和社会地位,也不知道自己将分到几杯羹,也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智力、力量等等。我进一步假设这些人既不知道自己对善的认识也不知道自己的心理取向。正义的原则就在这无知的面纱后决定。 ”罗尔斯认为,在这种环境里,每个人都要做最坏的打算 ——即自己可能是处于最劣势的一个;为了防止自己最劣时不至于吃亏,所以在投票选择社会正义原则时,会选对最劣成员最优待的那一个 ——即所谓的极大化极小原则。

罗尔斯的无知的面纱假设,听起来合情合理,但与实际相距甚远。我们都知道,人类是高度社会化、具有高度智能的动物。在现实中,两个陌生人相遇,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仅经过上下打量,便可对彼此的健康状况、生活水平、社会地位等有个八九不离十的估计。如何把人类这种几乎与生俱来的极本能的能力藏到 “无知的面纱”后面去?

为了对道德的起源与演化有个可靠全面的理解,我们还得依赖科学。 科学家们(尤其是进化心理学家和认知神经学家)通过面对面控制测试、调查问卷、大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等实验手法,对道德现象做了大量跨文化、跨种族、跨年龄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一个人的道德律条储存于大脑中,来自两个源头:先天遗传和后天文化熏陶。 如果我们把道德感象牛顿用三棱镜分解阳光一样分解,会得到道德五原色:不伤害同类、公平感、族群忠诚感、尊重权威和纯洁感。这五原色与生俱来,是通过基因遗传深深烙印到我们本能中的,对我们的生存繁殖(归根到底是基因的复制)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一个健康正常的人,不需要后天的文化熏陶,便象能呼吸行走一样具有这些本能。这就是说,每一个正常人,生下来就是一个道德的人。如果大脑跟这些道德感相关的部位受到损害,我们会失去某些道德感 ——如不伤害同类感,从而导致人格失常 ——如虐待家人。人的道德感,包括后天文化熏陶的(如儒家的忠君、仁义、重宗亲、长幼尊卑、贞节,以及印度教对牛的尊重),都是这道德五原色的组合。不同文化的伦理道德教条,以及同一文化在不同时代的道德规则,其差异变化都不过是那道德五原色以不同优先级和权重重新组合,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而已。

科学对道德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后面的路还很长,还有许多更加激动人心或者发人深省的结果在等待着我们。 科学告诉我们,道德不是神赐与超验的,而是我们生物本性的体现而已,有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道德不应成为我们的枷锁,而应成为促进我们人类整体幸福的工具。我们不能满足于传统道德,而应该在科学日新月异的关于人类自身的知识发现基础上,主动地去重塑道德(如去掉同性恋不道德的帽子,和使在公共场合吸烟的行为变为不道德),使道德对自由的束缚达到极小,人类的共同福祉变为极大。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