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作曲者:黃友棣 的背景资料~~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伊犁 于 2012-09-07, 23:48:36:

回答: 抗日? 由 伊犁 于 2012-09-07, 23:39:30:

在抗戰期內,韋、林教授合作「白雲故鄉」時(1938年),黃教授正在粵北作「杜鵑花」

引用:


黃友棣教授

畢業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系文學院,期間於廣州隨李玉葉女士學習鋼琴,每星期由廣州至香港隨湯諾夫(Tonoff)習小提琴;林聲翕教授讚美他,這份音樂進修的熱忱與恆心,加上研究教育專業學問的精神,奠定了一位傑出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的基礎。黃教授于1957年,由香港前往意大利求學,入羅馬聖西西利亞音樂學院,隨尼諾及馬各拉(Margola)習作曲,同時得羅馬宗座聖樂學院卡爾都祺(Carducci)傳授對位法及配器法凡六年。1963年回港任教于珠海書院,並寫成「中國風格和聲與作曲」,由正中書局印行。留學羅馬六年,目的在:1如何創造中國新的音樂2.如何提倡普及社會的健康音樂;林教授說「志於道、據于德、依於仁、游于藝」正是黃友棣教授「力行近乎仁」的音樂精神與生活態度的表現。


民國21年(1932年),黃友棣教授在中山大學就讀時,籌備藝術研究會成立的音樂演奏會,請林教授用鋼琴伴奏提琴的節目,就結下他們之間深厚的友誼。林教授在廣州音樂學院畢業後,便前往上海國立音專進修。對日抗戰期間(1937-1945)黃教授任教於粵北,兼職於國立中山大學師範學院與省立藝術院音樂科;林教授後到則香港展開樂教工作。後來日軍強佔香港,林教授跋涉長途,遠赴四川重慶,擔任中華交響樂團指揮之職。林教授路經粵北時,攀山越嶺,親至到中山大學師範學院與黃教授敘晤;以後林教授在重慶工作。1943年,戰後復員,林返南京,揚名國際。1949年大陸變色,林重返香港,黃教授也由廣州遠遷香港;他們乃同時居留香港,聯手開拓樂教工作,連續三十八年。

在香港,林教授團結愛國人士,創立華南管弦樂團,出版音樂藝術月刊;著力維護南來的詩樂藝人,又協助私立聖樂院,後來發展成為香港音樂專科學校。林先生先後主持德明書院音樂系,菁華書院音院系,清華大學為避同名,改為“菁華”。更執教於菁華書院音樂研究所,刻意為音樂學生謀取進修之路。1937年,林教授與英國律師JohnWest(約翰韋斯特)組成亞洲作曲家同盟,後來與香港政府版權協會結合起來,使香港的作詞作曲家,獲得有力的版權保障。

民國61年(1972)年,林教授應教育部之邀,回國講學,又應東吳大學之聘,到音樂系講學一年。並以其深刻觀察所得,上書行政院,為樂教獻策。

野草詞人韋瀚章先生與黃友棣教授合作歌曲,為期較晚;原因是地區不同,機緣未至。在三十年代(1932年後),野草先生與黃自先生在上海,合作「思鄉」、「旗正飄飄」之時,黃教授正在廣州開始作成「木蘭辭」、「歸不得故鄉」。在抗戰期內,韋、林教授合作「白雲故鄉」時(1938年),黃教授正在粵北作「杜鵑花」、「月光曲」。直至大陸變色,韋先生遷居香港,1957年,與林教授合作「寒夜」、「迎春曲」之時,黃教授剛作好「問鶯燕」、「中秋怨」。那時,雖然同在香港,黃、韋的合作機緣仍未出現。原因是黃教授在1957年秋,赴歐求師以解決中國風格的和聲的問題,一去便是六年。韋先生則在1959年後應聘赴南洋,到北婆羅洲沙勞越,任職文化出版局。到了1970年,基督教文藝出版社聘韋先生回港,重訂「普天頌讚」的歌詞;然後得以會面。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