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童瑶院长造假”问题的分析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qifeng 于 2006-5-24, 21:59:35:

童瑶的学生,同事说: 1.关于“一稿两投”。首先要说明两篇文章题目虽然都是“疏肝理肺法对应激条件下哮喘大鼠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但是出于2人手笔, 文章篇幅也不同,前一篇文章仅是简单实验报告,后一篇则是较完整的实验总结论文,不完全是一稿。按照国际惯例,同一研究成果分别投搞不同级别杂志是不足为奇的。如果说文章内容有重复,主要和我们的疏忽和相互沟通不够有关。童瑶教授作为第一作者文章在2004年1月投在《中华中医药杂志》,由于此时童瑶教授已调至香港工作,张宁霞以为前稿未被录用,未与童教授通气,又于2004年9月撰稿并投稿于《上海中医药杂志》,并在论文中署名童瑶教授为导师。前后
投稿间隔9个月,并分别于2005年1月和2005年3月发表。为此,后一篇论文第一作者已经于是2006年2月15日向香港大学递交书面说明,并向童瑶教授表示道歉。由此给童瑶教授戴上“造假”学术问题帽子,似乎太牵强。

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说:童瑤將同一篇論文分別投稿至內部及公開刊物,乃學術界慣常做法,絕無不妥,亦無違反學術道德,因此毋須進行深入調查,已裁定投訴不成立。

分析:童瑶的学生,同事和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的表述有几个事实没有得到澄清: 1).《中华中医药杂志》和《上海中医药杂志》是否有內部和公開刊物之分?如果二者都是公開刊物,李焯芬的结论是针对那一篇论文? 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中国,连大学学报都是公開刊物。要首先澄清这个问题,才可以对李焯芬的谈话作评价。2). 李焯芬表示,是童瑤將同一篇論文分別投稿刊物发表。在这一点上,李焯芬是对的,童瑶的学生,同事的辩解没有价值的。一个学者必须对有自己署名文章负责。科学界对于学者发表的文章中的贡献和责任的一个指标就在于是否署名,就要对文章内容负责。作为导师,并且署名在上,勿庸置疑,童瑤就要对于这篇文章内容负责。由童瑤的学生说明投稿情况,承担责任不能说明问题。因为,没有看到童瑤本人在一稿两投问题被揭发之前(文章发表近一年后)发表任何书面的东西表明第二个投稿和她无关;童瑤曾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似乎现在还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任职?), 并且是合作者的导师,事后由学生来承担责任有利益冲突之嫌。同时,李焯芬并没有说明是由谁和童瑤的合作者联系进行调查的。童瑶的学生,同事说是“童教授为此向了我们课题组成员作了了解,并已经于是2月16日书面向大学高层作了回应,逐条说明和阐释”。这个利益冲突的问题就更大了。难道李焯芬不懂这一点?童瑶的学生,同事说 “按照国际惯例,同一研究成果分别投搞不同级别杂志是不足为奇的”。对此说法,无需分析,只有四个字:愤怒,悲哀。中国的一些学者居然堕落到这步田地。

童瑶的学生,同事说: 2、关于“不同实验得出90%相同数据”。我们要阐明的是,“疏肝理肺法对应激哮喘模型大鼠Th1/Th2细胞因子影响”一文,是童瑶教授负责的上海卫生局课题,而“小青龙汤对哮喘大鼠Th1/Th2细胞因子影响”,纯属研究过程中附带探讨性实验,不属于课题内容,为了节省动物等资源,所以和前者实验套做共享。故而大部分实验结果相同。后者研究只是在地方杂志(《辽宁中医杂志》)发表一篇文章作为简要实验报告,以后没有再继续深入。

分析:如果作者们在第二篇文章中表明,主要基于第一篇文章的实验得到的不同分析结果,那是可以的。和是不是在地方杂志发表没有关系。如果没有说明,就有问题。

童瑶的学生,同事说:  3、关于“同样条件下实验资料相差4-5倍”。 作者指出“化痰、温阳法对慢性应激大鼠 IL-1β、IL-2及下丘脑 标CRHmRNA、垂体 ACTHmRNA 基因表达的影响” 和“四种中药复方对大鼠实验性急性应激行为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两文的正常对照组IL-1β的含量可以相差4-5倍,这是造假行为。其实这是我们的实际实验数据记录,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前者是慢性应激实验、后者是急性应激实验,在对照组的处理上是有差别的(灌胃天数、实验时间等),作者没有认真阅读了解得出了结论是不正确的。况且依据应激的模式、时程、强度、免疫功能、评估时间点,不同的应激可以具有不同的调节机制,试剂盒批次、动物的饲养条件不一样等诸多因素均会影响实验的结果,这也是个一般实验人员都了解的常识性问题。

不在这个专业领域,不予置评。

  4、此外,作者还指出两文中“L-1β”、“L-2”书写错误。必须要说明,出版杂志并没有出现书写错误,可能是该读者没有认真核对或是文章来自网络下载与实际出版杂志有偏差所致。这也说明了作者不充分了解核对,就随意结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分析:不了解情况,不予置评。但是,对有问题的版本评价并非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网络版的源文件应该是童瑶的学生,同事提供的。即便在编辑过程中的打印错误,别人提出问题,文章成果的所有者有责任解答。


童瑶的学生,同事说:2006年1月港大所有高层管理人员收到关于揭发童瑶论文造假、学术道德问题的匿名投诉信。之后,港大组织了调查小组,就有关学术问题请专家评议,并要求童瑶教授对以上投诉问题作出解释。童教授为此向了我们课题组成员作了了解,并已经于是2月16日书面向大学高层作了回应,逐条说明和阐释。

分析:问题发生后,由童瑶向课题组成员作了解,后一篇论文第一作者于是2006年2月15日向香港大学递交书面说明,并向童瑶表示道歉。童瑶于2月16日书面向大学高层作了回应,逐条说明和阐释。如第一条的分析,有明显的利益冲突。
 

童瑶的学生,同事说:我们都是长期从事教育和研究的专业人员,对剽窃造假等学术道德败坏行为也感到十分痛恨和反感,但是上述反映的问题确实不属实。

分析:如第一条的分析,如果《中华中医药杂志》和《上海中医药杂志》都是公開刊物,童瑶和她的合作者有严重问题。

――――

附件: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童摇论文造假

  格物阿啦

  香港《明报》网(www.mingpaonews.com)于2006年3月23日有报导,原上海
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现任香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童瑶被人向大学高层投诉,指她
2003-05年的论文中有六篇一稿两投或数据造假。经过香港大学高层调查,宣布
该匿名投诉是私人恩怨打小报告,论文有数据出错,并无一稿两投,“将同一篇
论文分别投稿至内部及公开刊物,乃学术界惯常做法,绝无不妥,亦无违反学术
道德”,因此裁定投诉不成立。

  格物阿啦认为把“论文造假”和“私人恩怨”拉在一起,内里有问题。于是
上“全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查看童瑶论文造假是否属实。结果如下,事实证明
童瑶论文有造假。

  一稿两投的两篇论文是“疏肝理肺法对应激条件下哮喘大鼠海马糖皮质激素
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 20(1):57-58.) 和 “疏肝理
肺法对应激条件下哮喘大鼠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上海中医
药杂志》2005. 39(3): 48-51)。二文题目一字不差,所有实验指标与数据也完
全一样。但是,《中华中医药杂志》和《上海中医药杂志》都是向全国发行的公
开刊物,而不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或香港大学的内部刊物。其一稿两投,已经是事
实,但是,香港大学高层说此 “乃学术界惯常做法,绝无不妥”。格物阿啦认
为这绝对不妥,香港大学有必要对此作出解释。

  不但一稿两投造假,童瑶以下2篇论文明显数据造假,而不是数据出错。
“疏肝理肺法对应激哮喘模型大鼠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上海中医药杂
志》2003. 37(8): 3-5)和 “小青龙汤对哮喘大鼠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
(《辽宁中医杂志》2003. 30(9): 703-704), 二文均为上海市卫生局资助的单
一课题(00-H-03),但由于二文描述的实验天数与方法不同,所以是两次不同
的实验。但是,二个不同方法的实验,竞有近90%的数据相同,不差分毫,而且,
二文之间有不同组的数据进行调换。这哪里是数据出错?造假手法可谓低劣而且
名目张胆!

  此外,“化痰、温阳法对慢性应激大鼠IL-1?、IL-2及下丘脑CRHmRNA、垂体
ACTH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 11(7): 501-503)
与“四种中药复方对急性心理应激大鼠L-1?、L-2的影响”(《上海中医药大学学
报》 2005. 19(2): 32-34),后文中L-1?、L-2全文书写错误,应为IL-1?、IL-2,
其中文文摘足以证明。二文所用实验大鼠的来源、种类、数目和重量范围一样,
IL-1?的含量测定方法一样,但是,二文正常对照组(心理没有受到急或慢性应
激的)SD大鼠IL-1?含量可以相差4~5倍。对得出如此异常的正常对照组IL-1?数
据,童瑶等不加讨论,就分别与实验组比较,进而得出有差异显著的结论,很明
显,这样的结果与结论都是不可靠的!然而,童瑶等居然将明知荒谬不可靠的数
据发表,本身就是造假行为。

  面对童瑶一稿两投、不同的实验得出90%完全相同的数据及调换不同组的数
据、同样条件下实验的数据又相差4~5倍的事实,面对香港大学“格物”、“明
德”的校徽,香港大学高层宣布投诉已经经过学术权威的调查,投诉者“显然不
熟悉、也不了解学术界的工作”,是私人恩怨打小报告。事实至此, 格物阿啦
请各位专家学者评议,投诉者是正气执言者还是真小人,童瑶的论文是造假还是
学术界正常的工作?如果是造假,香港大学应不应该包庇童瑶,给予百数十万年
薪,浪费纳税人的金钱。这样做,是不是要鼓励香港大学学者学术造假?

(XYS2006051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港大】 港大內地學者屢遭匿名投訴 (2006-03-23 05:05:00)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積極招攬內地學者促進學術交流,無奈內地學者分外「惹火」,屢遭匿名投訴,數目愈來愈多,校方逐一處理
廣 告


費時失事,且浪費人力、物力。港大副校長李焯芬按捺不住開腔指摘部分內地學者只顧私人恩怨,或對學術工作認識不足而「亂打小報告」,惜校方仍苦無對策遏止「投訴風」。

事緣港大中醫藥學院院長童瑤年初被指涉嫌論文造假,事件驚動港大高層。告密者致校長的匿名信中指出,童瑤由 2003至 2005年間發表 6篇有關中醫藥研究的論文,部分實驗數據出錯,又指童瑤「一稿兩投」,同一篇論文分別向兩份學術期刊投稿,違反學術道德。

校方接獲匿名信後,由校長徐立之、副校長李焯芬和醫學院院長林兆鑫負責處理個案。

歪風瀰漫港大

李焯芬表示,童瑤將同一篇論文分別投稿至內部及公開刊物,乃學術界慣常做法,絕無不妥,亦無違反學術道德,因此毋須進行深入調查,已裁定投訴不成立。

李焯芬反批評告密者對學術界欠認識,故亂打小報告,指「投訴人顯然不熟悉、也不了解學術界工作」。

雖然有關投訴調查已告一段落,但事件揭發港大正瀰漫匿名投訴之風。李焯芬認為,近年港大與內地合作頻繁,包括聘請內地教授來港任教,以及邀請內地學者到港大演講,內地學者慣寫匿名信的風氣亦傳至港大。

李焯芬承認,近年校方接獲匿名投訴信件有所增加,告密者明顯是內地人士,內容亦針對內地學者,但投訴內容卻不盡不實﹕「如果從國際學術界的角度看,部分投訴內容簡直貽笑大方﹗」他舉例稱,港大邀請內地學者甲參與某項研究,內地學者乙因與甲有私人恩怨,遂向校方打小報告。

處理費時失事 浪費人力

李焯芬為被告抱不平,同時批評告密歪風影響深遠,校方要消耗人力物力處理匿名投訴﹕「這種打小報告的風氣,既不健康,又費時失事﹗」

他指出,有些匿名投訴根本無從處理,暫時亦未有對策遏止這股歪風,「唯有清者自清」。

港大教務長韋永庚表示,校方接獲針對教員的投訴後,一般由校長決定是否交由副校長及高層教員處理,必要時會召開委員會作深入調查。

明報記者 陸倩盈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