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涛的故事(报告文学)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brightsea 于 2006-4-27, 15:10:58:


   走进位于第二军医大学西门旁的一座五层红楼,本文的主角就在这座"每天都在发现新东西"的神秘的科学殿堂里工作。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大楼,是曹雪涛通过科研引资4000万兴建的我国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免疫学实验楼。这是凝聚着一大批年轻学者心血和期盼的腾飞基地。这座红色建筑物总面积3400平方米,一层是后勤保障和技术支持,二三层进行细胞和基因研究,四五层是设备精良的中试基地。4000万元投入中,3000万元用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蛋白质工程等先进的研究设施。这里拥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基因库、细胞库和抗体库。这件事,被上海市科委评价为:"上海高校首例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合作"。

   1999年10月24日,在上海外滩的和平饭店,以曹雪涛为首的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承办的我国迄今为止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免疫学大会--- 上海国际免疫学会议隆重开幕。来自中、美、英、法、德、日、意、瑞典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学者会聚申城。国际免疫学会联盟主席米兹尔斯、美国免疫学会主席斯奔特、亚太地区免疫学联盟主席佐田、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巴德年院士、北京医科大学陈慰峰院士、上海市副市长左焕琛教授等引人注目地出现在主席台上。这无意中给这次国际性大会增添了不一般的色彩。世界瞩目中国的免疫学研究。

   年仅35岁的中国学者曹雪涛以大会执行主席的身份,主持这次为期4天的学术会议。国外专家认为:这是一次真正具有国际水准的免疫学会议。在与会的中国学者和来自海外的华裔学者心目中,这更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圆梦会"。把世界科技的讲坛"搬"到中国,这是几代中国免疫学者多少年的梦想啊!

   曹雪涛笑了。他的眼睛有点发潮,他终于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还记得会议前一天,国际免疫学会联盟主席、瑞士巴赛尔免疫研究所所长米兹尔斯一下飞机就赞叹:哦!这么美丽的上海。但他紧接着不放心地问,开会用英语,中国学者能听懂吗?带着怀疑,他连听了几场精彩的报告。后来,他特意去商店买了一个精美的留言簿,在大会闭幕式上,他微笑着建议与会的学者都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名字。

   自从科学家于1976年首次发现T细胞生长因子以来,关于细胞因子的研究就成为当今全球的一大热门。尤其是随着基因组计划的提出和实施,从北美到广阔的欧洲大陆,不少财力雄厚、技术先进的国家为此投入巨资,许多优秀人才已经开始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除了当年争夺制空权的"星球大战"计划,还很少有什么竞争像这个领域一样"硝烟弥漫"。

   在导师叶天星教授的鼓励下,曹雪涛凭着年轻人特有的锐气,大胆选择了细胞因子治疗肿瘤这一国际前沿课题。

   几年的奋斗,曹雪涛的学识和创见及其发展前景被免疫学界普遍看好。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纷纷来信、来函高薪聘请曹雪涛去工作、学习。但是曹雪涛一次次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为此,这也成为每一位初识曹雪涛的人几乎都会提出的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没有出国留学?

   曹雪涛说,他和导师叶天星的一段师生情缘成为他留在国内工作的最初的动因。

   在曹雪涛经历中,有两个日子他记得最清楚---不是他的生日;不是他26 岁被提前授予博士学位,成为全校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不是他26岁撰写了填补国内空白的43万字的《白细胞介素Ⅱ的基础与临床》一书;不是他28岁从讲师破格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医学教授;不是他31岁成为全校最年轻的教研室主任和博士生导师;不是他34岁获得学校基础医学研究第一个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些,他统统记不清。他永生难忘的---一个是1999年4月23日,在全军第九次青年工作会议上,曹雪涛作为全军刻苦钻研科技知识青年标兵,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江泽民总书记亲切接见,并代表总后系统在大会上作了发言。另一个就是 1990年10月25日,曹雪涛因病住院,为自己未来发展是去是留犹豫难抉之时,叶天星教授夫妇来医院看他。

   这是一个令人感怀的场景:叶老已年近八旬,却提着亲自煮熟的鸡蛋,颤巍巍地来到病床前,疼爱地看着曹雪涛足足有5分钟,然后讲起他30多岁任美国康奈尔大学副教授时意气风发,响应国家号召回国创业,"文革"中饱受风刀霜剑,毕业于北大、复旦和清华的3个才华横溢的孩子先后去世,只留下一个有病的女儿。白发人送走个个黑发人……。早把一切看得淡泊的叶教授那天在学生病床前动情地说:"我这一生有两件憾事:一是作为一个一级教授,没有把免疫学教研室办成博士点,二是没有争取到全军重点实验室。雪涛,我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你身上……"

   曹雪涛热泪滚滚,他不再犹豫了,他对导师真诚地承诺:"我不走,我留下,您的愿望不实现,我哪儿也不去。"曹雪涛决定把根留在祖国,留在上海,留在母校。

   十年,曹雪涛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不仅早成就了一个免疫学博士点,一个全军重点实验室,且冲上了免疫学的国际前沿。

   立足国内并不等于固步自封,曹雪涛的目光始终瞄准在世界科学的最前沿。1992年第8届、1995年第9届、1998年第10届国际免疫学大会,曹雪涛连续三次应邀作学术报告;1995年,在美国著名的国立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NCI)作《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治疗肿瘤研究》的学术报告,反响强烈;今年,又在KEYSTONE(里程碑)会议上讲树突状细胞。此次会议被邀请作大会发言的亚洲人只有两位,一位是日本50多岁的著名学者,另一位就是中国36岁的曹雪涛。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这个国际讲坛上大会发言,表明中国在世界免疫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与会的许多华人学者吃惊地发现,在国内做工作,同样可以很出色。

   是的,曹雪涛通过在中国做的工作,已在NatureMedicine等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8篇,SCI收录32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以第一申请人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6项;实验室自1998年发现第一条新的全长基因,迄今已做了5万多个基因片段测序,其中3000多个片段为首次发现,124条全长基因被国际基因库登录;美国南加州大学癌症研究中心以360万美元买下克隆的6条人类全长基因专利。合同规定:中方有资格有权单独申报国家专利,拥有中国大陆境内所有知识产权。曹雪涛在国际医学界树立了令人尊重和佩服的新一代中国学者的形象。他前后十余次分别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德国分子医学中心和日本癌症研究所等国际著名研究机构作专题学术报告;11次在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会议上作大会发言。作为中国学者,他还参加了《基因治疗的原理与应用》等国际专著的编写和编审工作。通过几年努力,曹雪涛教授与素有"诺贝尔摇篮"之称的瑞士巴赛尔研究所和美、德、英、法、日等发达国家和近10所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学合作关系;与国际免疫学联盟主席米兹尔斯教授等众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建立了科技交流关系。

   对常人而言,"树突状细胞"只是一个难懂的名词,但对曹雪涛来说,这是个无垠的知识世界。为了这一研究,曹雪涛将自己年轻的本钱,苛刻地兑换成工作的时间。记得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说过:"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曹雪涛深知,自己是在透支生命。但是他说,我无法停下我的脚步啊!因为有太多未知的课题在前方等待着我去攻克。总觉得"我拿青春赌明天"这句话似乎是为自己而写的。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