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的文章。“其中一套设备就花了200万元”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lijun 于 2006-4-09, 17:09:03:

《人民日报》 魏于全:不负众望
时间:2004年6月4日10:19 阅读4682次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毛振汉

冬日的蓉城难得见到太阳,可这天的太阳特别亮。阳光穿过绿叶洒在那张总是充满微笑的脸上,显得格外谦逊和蔼。他叫魏于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人类疾病生物治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这位肿瘤中心医生,前不久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近50年“院士第一人”。

接受采访时,魏于全反复强调:“一定不要写我个人,要写我们的医院,写改革开放带给西部让人才脱颖而出的好环境吧。”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魏于全从川东一个小县城来到成都锦江中学就读。穷地方、苦地方磨砺出来的奋斗精神,使他在中学时代就崭露头角,1978年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享誉中外的华西医科大学,他把维护人类健康作为自己的事业。在这所百年老校,魏于全一呆就是18年。

让他最难忘的是完成学业的漫长8年。本科5年的寒暑假,他只回过一次家;硕士研究生3年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几乎没有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春节、假期大都在实验室度过,有时一连几天呆在实验室不出门。

攻克一道道难题,魏于全付出的不仅仅是体力。在病理科工作,他平均每天要确诊20人是否患癌症,当死亡审判官的日子常常让他缓不过气来,有时甚至厌恶工作,怕见愁苦病人。然而,魏于全发现,每经历一次这样的心态,自己就越是多了一份攻克人体肿瘤病理学的决心。

1991年4月,魏于全被卫生部选派到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继续从事“肿瘤免疫治疗及基因治疗研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在他的母校,领导和同事们更是为他的科研进展感到振奋和自豪。多年来就一直关心和关注他的老领导给魏于全写了一封长信,充分肯定了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盼望他早日回到祖国,回到母校。

这时,36岁的魏于全情寄祖国,开始与母校进行频繁的书信交流,还就肿瘤研究的有关课题和华西医院的现有研究条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沟通,增强了魏于全回到母校的决心。

迎接他的是理解、支持和真情。1996年3月,魏于全携妻女回国,华西医院的主要领导到机场迎接。院长反复强调:“必须千方百计保障魏于全的研究工作,不能因为回国而耽误了他在学术上的发展。”医院一次性为魏于全提供了500万元的科研经费,其中一套设备就花了200万元,创造了全院之最。

医院的房屋大都建于20世纪50年代,危、旧房多,院领导亲自帮魏于全找研究场地,最后把档案科腾了出来。同时,医院有关科室大力协助,主动调剂病床,并把优秀的医务人员输送到魏于全的研究中心。为了保证魏于全集中精力搞科研,就连孩子上学,都不让他操心。

从这些热忱的关心中,魏于全感受到了真情和期待。一走上新的岗位,他就像一只陀螺全身心运转。7个年头弹指一挥间,魏于全奉献的是丰硕的果实。他主管的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现已成为教育部人类疾病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科点、国家新药(生物治疗)临床试验基地。他在抗肿瘤免疫反应及诱导增强研究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研究两大课题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受到国际上相关领域的重视,他多次受到褒奖,成为一名杰出的青年科学家。

本报记者 刘裕国 任建民

摘自《人民日报》 (2004年01月15日 第十六版)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