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中国工程院院士称项目审批催生出科研老板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xinku 于 2006-3-10, 11:55:26:

本报北京3月9日电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科研人员,却担负着项目公关任务;他们几乎不在一线搞科研,可往往比任何专家更能拿到大的科研项目。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尚廉委员今天说,中国式科研国情——政府主管部门及其主管人员拥有太大的资源分配权及项目审批权、项目申请不透明、科研人员待遇和项目挂钩——日益催生了科学界一个全新的职业:“科研老板”。








  黄尚廉说,称其为老板,是因为他们已经把科研变成了经营,他们的任务就是“跑部钱进”,奔忙于申请项目。

  他说,这些人中有国内培养起来的科研工作者,也有一部分是从国外回来的,相当年轻,大约在30岁到40岁之间,最多也就是40多岁,他们曾经在科研第一线做出过成绩,可现在他们不再亲自搞科研,他们获得了各种国家级的头衔和荣誉,有一些还成了“863”计划和“973”计划的专家。他们被提拔到一些科研部门的领导岗位,逐步脱离了科研第一线,成为“科研老板”,经常“飞来飞去”,荣誉和头衔成了他们进行公关的必要工具。

  黄尚廉说,这些人通过不同渠道积累了各种关系,以自己的名义拿到大把大把的项目,可这些项目他们自己并不参与研究,而是层层发包,有的项目给了自己的同事,有的项目给了自己的学生,然后又把承包项目单位的成果集中到自己的头上,成为拿到更多更大项目的资本。“即便承包的项目在预定的时间里没有大的研究成果,对这些人的生存也不会有影响,因为国家在这方面管理松散。”

  对于这种“新职业”的诞生,黄尚廉很无奈,“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准确地说这些人的存在和做法是好还是坏”。

  他说,最大的浪费是人才的浪费,这些原本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内好好钻研,能出大成果的科研工作者,这么年轻就放弃了科研,而把精力转移到项目公关上,实在很可惜,“他们的存在让项目申请不公正,不透明。可另一方面,在中国现阶段国情下,他们的存在也让部分项目最终能够进行下去。”

  同样感到无奈的,还有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史研究所研究员夏家骏委员,“很多博导、教授正在充当着这样的角色——他们把通过关系拉来的项目,给自己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去做,出了成果自己署名,两边都不耽误。”“我敢说,给这样的人布置一篇论文,哭爹喊娘可能都弄不出来,他们早已没有这样的心思和精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委员,是某研究所所长,他表示:“这样的人在单位往往还比较吃香,没有他们,很多项目的确无法拉来,没有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黄尚廉委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凡是国家重大项目的立项、拨款、督察、验收、评价、审计等工作,分别由相关科技管理部门、财政部、责任专家、国家法定计量测试部门、中国科学院或者中国工程院以及国家审计局组织实施。”

  他解释说,凡是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立项,应该聘请德高望重的国内外同行专家参与。专家们按照立项要求,独立地对项目提出评审意见,并实行无记名投票。专家在受聘期间,不得申报涉及这个项目的相关研究课题,以杜绝专家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既是裁判员,又是教练员的弊端。

  在科研经费上,重大项目一旦立项,财政部直接将研究经费分阶段拨给项目承担单位。项目执行过程中,主管部门聘请责任专家督察,专家应当经常到研究现场调查进展情况,写出评估报告,专家应对评估报告的正确性负法律责任。财政部根据报告情况,作出继续拨款或者减少甚至停止拨款的决定。

  项目最终完成后,根据项目性质,由中国科学院或者中国工程院组织同行专家进行最终评估。另外,在国家层次的奖励类别上,逐步过渡到只保留几个最高奖项,其他奖项全部取消。本报记者 李健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