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读感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江毅 于 2006-3-06, 18:11:49:

《狼图腾》读感

-江毅-
www.hanwj.com


  经朋友推荐看了遍小说《狼图腾》。感觉是精华和糟粕并存。作为一部小说是成功的,但小说中的宏论却存在不少谬误。


            一 精华


  小说看罢,最大的感受是自小就熟悉的一句话在耳边喊:


  “狼来了!”


  但是,这次它有了全新的含义。


  小说以有趣细腻的情节,精彩地展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知青在内蒙古游牧区插队的生活。书中的描写紧紧围绕着“狼”这一对象,通过狼与人、与畜、与大自然的搏斗场面和狼与人的交流、共存关系,展现出我国草原民族对“狼”图腾的深层崇拜。笔者基本同意作者的这些观点:作为内地民族,有必要学习草原民族的奋斗精神和狼的刚性;从长远看,在中华文化层面上引入“狼图腾”这个代表积极开拓进取自信勇猛智慧的精神符号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当然,笔者认为,狼图腾的位置应该在龙图腾之下)


  确实,相对于时下文艺界、影视界、音乐界很多的靡靡之音,轻歌曼舞,“狼图腾”就象一股清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笔者在刚看过的“沙场点兵”连续剧中就感到了这部书对文艺界的影响:“狼图腾”作为刚性和智慧的象征贯穿全剧,成为该剧的主要精神符号。


            二 糟粕


  小说中到处插有作者的评论。特别在结尾部份,作者将其三十年的研究结果写成一篇宏论。其中谬误百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把农耕时代的汉民族的民族性否定的太过了,充满作为汉族人的极其强烈的民族自悲。这首先和狼图腾精神不符。狼的重要品质之一是对自己的基本的自信。在这一点上作者是自相矛盾的。


  (2)小说作者认为,汉民族在几千年的农耕时代自己已经基本没有刚性,其之所以尚能绵延发展乃归功于游牧民族的多次的全面或部份的对汉民族的征服以及这些征服带来的所谓“救命性”的“输血”。


  这是作者最大的荒谬。


  书中的论据是苍白无力的。比如书中提到的元朝,不可能如作者所断言的,由游牧民族的行为感染和生物意义上(如通婚等)的输血,在短短不足百年间培育出无数狼性人士,从而埋葬了元朝。更合理的解释是,汉民族的拼死反抗之士几乎被入侵者斩尽杀绝,剩下的残存人口不得不归顺。但是,压迫越深,潜伏的反抗精神就会越盛。经过几代,汉民族的狼性比例又重返正常水平,进而发展到揭竿而起,打翻黑暗统治。


  事实上,几次大的全面性的征服,如元朝和清朝,都在文化层面狠狠打击了汉民族的“狼性”,培养了奴性。这种“奴性化”的波澜到现在也没有停摆。明显的例子是,时下国内的清史研究在为“洪承筹”等叛官叛将翻案;各种美化面对(当时条件下的)入侵而卑躬屈膝的降官降将的电视剧、研讨会、书籍等不断出现(当然笔者承认清朝是中华民族自己的朝代;中华各民族一家亲的原则是不能动摇的)。


  总之,小说一方面从感性方面以狼形像推崇刚性精神,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书中宏论客观上又从理性方面潜性地动摇汉民族的信心根基,这是严重误导的。


  想一想,如果按书中所说汉民族的刚性在长达几百上千年间需要依靠别民族的征服和“输血”,这样的民族还有什么自尊和质量可言? 


  特别注意“输血”一词,按书中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生物意义上的,这简直是自贱。


  其实,汉民族的自身的敢打敢拼的民族基因并不比草原民族少多少,只是不像草原游牧民族那样由于生产方式之故是日常表现出来的,而是经常潜藏着的,当灾难深重时会集中爆发出来。即便是看似文弱的书生也不就必然是真正软弱的;听过这段形容书生的词句吗: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作为对书中观点的反例,现代的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等人也是很有所谓“狼”性的,他们可都是南方农耕民族出身的。


  (3)用民族的羊性狼性为主线索来解释世界和中国历史显得太牵强附会。世界和中国历史发展的真正主推手是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民族性是起一定作用,但不是

主要的。


  (4)论述中多有不严谨之处,比如古代诸侯内战被说成是狼性表现。那么,上世纪初遍及中国的军阀混战也是狼性吗? 按书中说法,那个时候不是狼性最弱的时候吗?


  希望小说《狼图腾》再版时彻底改掉书中议论中的荒谬部份。


2006/2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