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英雄金训华之墓36年 陈健感动中国的六大争论 zt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田牛 于 2006-2-24, 19:48:23:

守护英雄金训华之墓36年 陈健感动中国的六大争论

http://www.jfdaily.com 2006-2-22 11:32:01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因为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我,我活下来了,有什么不可能陪着金训华呢,对不对,守着他呢,对不对?(我)从小说话,办事,说一是一,不是说出尔反尔的人。既然我许下诺言了,也没跟别人说,我毕竟还享受到人生的幸福。但金训华二十多(岁),年纪轻轻就(失去)了生命,没享受到幸福,我享受到了。我还想到,有什么不能抛弃一切名利,对不对?
   ——陈健

  他是一个守护英雄战友之墓 36年的义士、一个感动中国的上海知青?还是一个欺世盗名之徒?是谁制造了这样一出纷纷扰扰的话题?人们是否有必要对这段佳话追问这么多细节?2月20日的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撞击》栏目中,围绕着央视“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陈健的故事,两位嘉宾———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陆震和上海《劳动报》记者费凡平展开了激烈的对话。

  焦点一:守墓还是扫墓

  费凡平:作为一个知青,我是一个逃兵。我当年曾经宣过誓,从情感上说,我有亏于那块黑土地。我佩服能够坚持下来的他,相信许多下乡知青也会佩服他。
  陆震:他留在黑龙江和他感动中国是两码事。为什么他留下来就能感动中国,理由就是他守墓。守墓守墓,非常清楚,必须在坟墓的旁边比邻而居,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费:那是你传统意义上的守墓。我认为精神上的守墓比传统意义上的守墓更重要。

  焦点二:为何不回上海

  陆:我们有这样的一则信息,可以提供给大家。当年陈健留下来的原因是因为他与当地的一名女子结婚。可能在当时的情况下政策不允许他回城。
  费:实际上政策是政策,许多东西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我们松树沟许多知青,上山下乡的,当年上调的都回来了,没有一个留在那里的。
  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应该说表面现象是这样。但陈健是可以回来,绝对可以的。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他不回来的理由就是,他有一种生命的情结在那里。

  焦点三:是否真有36年

  陆:据我知道,1970年12月就是金训华去世一年多,他就马上到县城去了。他是哪天许下这个诺言的?实际上就是在1995年,墓迁到了逊克县县城以后许下的。有8、9年的空白。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思想会慢慢的发生变化的。对历史的解释和理解会发生变化的。
  费:当年许下诺言的很多,但我们都纷纷撤逃了。我也撤逃了。北大荒对我这样恩爱,我却对诺言不坚守。亲情这么重要么?我感觉是重要的,我回来了。他没有亲情么?他留下了。他就是坚守那个诺言。
  陆:他留在北大荒到底是为什么?
  费:为了感恩,他心里说的话他做到了。他是个男子汉。

  焦点四:为何没看望金训华家人

  老知青王桂生:其实,这么多年来,陈健一直很少和金家有联系。因为金训华他母亲不认识陈健。他也从来不和金士英(金训华妹妹)打电话,一般讲起来,如果你帮他守墓36年的话,人家家属感谢都来不及了,怎么可能作出忘恩负义的事呢,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人家心里有杆秤的。
  记者很想采访金训华的妹妹金士英,但是被她婉言谢绝,不过她告诉记者,王桂生所说的话都是事实。

  焦点五:这样的感恩方式值不值得提倡

  费:我认为这种精神值得提倡,重情重义的精神,对坚守精神的提倡,而不是这种形式,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要求你都像这样,我做不到,但是至少有这种感情在。
  陆:感恩的方式,千奇百怪有许多种,如果他这个诺言,出发点都合适的话,可以理解。但用在别人不可以。我又回到上头来了,就你这个是不是守墓,我认为扫墓挺好的,守墓是不可取的,时代不一样了。
  费:守墓这是我提炼的,他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
  陆:什么精神?
  费:重情重义的精神。
  陆:究竟提倡什么东西?
  费:提倡的就是一诺千金的精神。守住知青的精神家园。我们许多人现在说话都不算数,说话说过都忘了,提倡的就是说话要算数。

  焦点六:媒体是否应该谨慎对待评选

  陆:你去看看社会公众,什么东西可以感动他们,他们为什么感动,我们这样提供的东西是不是真正感动人家?这个事情媒体要非常慎重负责,它要有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经得起推敲,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你什么样的媒体节目感动人?如果老百姓嘴巴不说你好,没用。
  费:对,我认为媒体是要公正的,但是不管怎么样,陈健这个人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怎么样,人无完人,陈健身上也有许多缺点和错误,但是他一直就是这么做下来了,我感到首先就是感动了我,感动了我以后我就想到自己,我做错了什么。
  陆:所以说媒体应该经常注意这些东西。
  费:因为它也不是一个权威机构。

  ■事件回放

  1969年8月15日,在黑龙江逊克县双河村插队的上海知青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两根电线杆),跳入洪水不幸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金训华的事迹当时被广泛报道,还为此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在那个时代,金训华的名字和雷锋一样响亮。
  2006年2月9日,在电视台播出的盛大颁奖典礼上,当年和金训华一起跳入洪水的陈健当选“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登台领奖。此前媒体报道,洪水中金训华托了陈健一把,陈健于是许下诺言留在那片土地为金训华守墓,并为此“放弃了梦想、幸福和亲情”。那一晚,陈健这个名字感动了中国。但是紧接着,质疑的声音从当年和陈健与金训华一起在双河大队插队的知青那里传了出来。
  “1970年底以后,他从来没回到双河,因为我是1969年下乡, 1979年回到上海,至少有9年时间,我们没有一个知青看到他扫墓,不要说守墓了。”老知青王桂生提出质疑,并在网上发表了“关于上海知青陈健为金训华守墓三十六年的事实真相”的文章。王桂生说:“我说的这些话,代表的是100多名知青。”
  除了当年的知青质疑陈健外,《南方都市报》也登出了一篇报道,对三个问题提出质疑,一是“守墓还是扫墓”,二是陈健当年没回上海的真正原因,三是,陪伴金训华的时间到底有没有36年之久?

  他的生活因此改变

  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自从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陈健一下子从默默无名变成了一个被人关注的楷模。农历正月十五,陈健回到了老家上海。机场的欢迎仪式、上海市纺织工会的酒店住宿安排,从踏上上海的土地起,陈健就受到了明星般的接待。在上海的5天时间里,他的日程被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填满。
  他的感恩行为也感动了不少人。有人得知陈健想为金训华修建一个新的墓碑但却没有钱,就给陈健寄了钱。当得知陈健的妻子患了尿毒症,需要做换肾手术,而陈健又无力支付医药费,北京的一位知青替陈健支付了20万元的手术费。

  陈健发表亲笔信

  陈健在2月18日,在一家网站上发表了给金训华妹妹金士英等知青的一封信,这封信非常厚,有七八页之多,这封信上陈健主要澄清了自己想说的话,比如说这么多年来,他和金家的关系是怎么处理的,以及社会的救助又是怎么处理的。
  另外,他还声明自己给金训华扫墓36年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他也坚持自己36年来陪伴金训华一辈子的诺言和诚信。

  ■观众支持率 陆震72% 费凡平28%

  136****0753重情重义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而不是形式上,守墓无实际意义!
  139****8630他是普通人,没必要把他拔高,也没必要求责备。
  135****4546只要遵守誓言留在那片黑土地上都是好样的。
  知青:没有当过知青的人是无法体会到陈健的不易的,我非常感动。
  真相:真正感动中国的应该是真实的事迹,如果不是一个真实的事迹,而是为了提倡某种精神的需要或者某种社会意识的需要,而是将并不是真实的事迹包装出来就太令人失望了。我们不能再像当年包装金训华那样去包装陈健。这种害人不浅的包装新闻和事迹所造成的影响,我们还没吃够苦头吗?社会需要诚信,媒体更需要真实!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