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些关于富人捐钱的帖子,居然没有一个人想到“marginal“这个词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mangolasi 于 2007-02-26, 15:40:21:

其中任何一个受过正式训练的人身上也是不可思议的。有人想到“效用“还靠谱一点,起码明白虽然钱财和消费品的互换是一对一,但带来的满足感不是一对一的。一百元对Bill Gates和对我们升斗小民是绝对不同的意义。明白了这点,就知道即使没有税收政策的鼓励(巴菲特不是自己建立基金会给子女,而是捐给Gates基金会的,更何况巴菲特是对布殊遗产税取消成严重谴责态度),也明白为什么有钱人在慈善上有时为什么这么疏爽了。就是marginal的效用会越来越小,这使注重效用结果的经济学家主张收入税的原因:这里在一定程度(尤其是静态来看)上公平和效率是一致的,有钱人的一元带来的marginal的效用不及穷人的一元带来的效用(当然也有pareto optimal的概念)。技术来说是First Order Condition,但其实其哲学也是非常简单:这边多一点的好处和那边多一点的好处最后一定要相等,因为否则可以继续从这边搬到那边。这思想其实可以说是经济学最重要的思想。市场交换等还是其次,因为就是一个人的世界,你也是要积谷防饥的。

至于名声等作为消费品的问题,唉,一百多年前的Torstein Veblen在“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中已经有这个Conspicuous consumption,慈善名声完全可以在内。而关于人为什么行善而用这个“利己“的角度去解释,刚好手头上有一篇还是新出炉还能留在记忆中的AER文章:

http://www.princeton.edu/~rbenabou/AER%202006.pdf

当然那文章是非常简单的模型了,是线性的效用函数(marginal是constant),但是关于升斗小民的小规模行善,着眼点不在这个有钱与无钱人的不同行为,而是行善的快乐,好处(public good对自己也有利),和关注自己名声这三个动机的平衡,加上其他人对你行为得出你沽名钓誉的可能性,然后你自己关心他人对你沽名钓誉可能性的可能性....作出行为的调整,最后有一个决定行善的量。最后还略提到这模型对某个试验结果的解释能力,当然,我本人对这些把人作为白老鼠做法颇有微词--对这些结果能否在现实中真正有作用的有待商榷,但想想不少的进化心理学试验,也就不好说话了。有着眼点的强调也有非着眼点的忽略,从而做出对行为的解释,这叫取舍,是我们面对复杂世界没有办法的一个办法。

最后还有是美国的制度(公正与否还得有改进的余地)不是天赐的,是多次bargain的结果,和欧洲的一样,其实也是可以从效用去解释。欧洲(尤其是以前)福利制度好,很可能是由于homogenous人口的原因,大家更加关心同种族的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当初国民(不同德国那些没有国籍的土耳其人)构成更加复杂,而且最重要的是有色人种比例更大的美国福利制度不及人口构成曾经单一的欧洲和日本。日本是世界上最平等的几个国家之一,Gini Index才25不到。但随着移民越来越多,对不同肤色的本国人关心越来越少,这个制度不容易长久。因为说到底,大家还是关心自己子女比外人多一点的,如果福利制度和平等上学就业制度等是利有色人种多于白人,尤其是经济状况不好时,投票时白人就有取向,而政策一般是medium voter的倾向(也是marginal的概念)。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