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新中国的计算机技术与清华大学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xinku 于 2006-2-20, 20:54:46:

新中国的计算机技术与清华大学

凌瑞骥

20世纪80年代中,一个曾经从事过数学、国际关系和中国历史研究的美国人,John H. Maier, 来到中国,对新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史做了一番考察。回到美国后,他在美国信息处理学会联合会( AFIPS)的1988年报《计算技术史》上以" 1956-1985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科学发展的三十年"为题发表了文章。

他的考察虽欠全面,但结束语比较客观:

"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若干显赫的计算机科学成就。虽然还不能完全同西方或苏联的计算机技术并驾齐驱,但是却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完全封闭的境遇下确实参与了20世纪后期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现象。我们不应忽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潜力和追求。 "清华大学正是这"潜力"和"追求中的一员。

从全国来说,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主力军是中国科学院、军工和军队,高等学校只是一支方面军,处于配合、保证地位。但是在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前期酝酿、起步、奠基和全面发展的各个阶段,清华大学都是一支十分活跃和富有成效的突击队。

早在50年代初,清华大学电机系和数学研究所先后在闵乃大教授和华罗庚教授的领导下开始了计算机技术前期的予研工作,主要是开关电路理论和设计方法的探索。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夏培肃和清华电机系研究生王传英、林在旭等参加了这一工作。
1954年中央决定独立发展我国的核技术与核力量。1955年清华大学受命创建一整套为核工业服务的专业,其中有自动控制专业(当时叫作:自动学远动学专业) 。 不久,从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和列宁格勒多科性工业大学新建的《数学计算装置及仪器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得到启发, 1956年初清华大学决定增设计算机专业( 当时也叫:数学计算装置及仪器),并立即抽调三年级其它专业学生转入此专业,计划1959年培养出第一批毕业生。这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计算机专业。

1956年4-6月,我国制定的《1956-1967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将发展计算技术列为紧急措施。要求清华大学提前提供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教育部随即决定从上海交通大学抽调电机专业(强电)高年级学生到清华大学,一面补学电讯(弱电)方面课程,一面参加由科学院组织的联合专业培训.清华大学的孙念增教授和周寿宪教授先后在该培训班授课。

清华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从一开始就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1.立足学科,面向应用,以航天工业与核工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专业一经建立,蒋南翔校长就明确指定这两个专业要?quot;一尖(航天)、一圆(原子)"服务。1957年初,航空工业委员会第五研究院钱学森院长同蒋南翔校长签署合作协议。自动控制系系主任钟士模教授遂率领刚刚留苏回来的金兰和章燕申到五院参加研究工作。1958年6月,聂荣臻副总理批准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和自动控制专业继续面向航天工业和核工业,并适当扩宽,以便军民两用。同年8月中央决定由十个重点院校抽调287名高年级学生到清华大学,转入计算机和自动控制专业为五院(航天工业部前身)和二机部(核工业部)定向培养。

2. 计算机专业同自动控制专业的紧密结合。不把计算机单纯当成科学计算工具,而重视计算机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3. 始终遵循教学实践同科学实践、生产实践的三结合。把培养人、发展新技术和支持新技术产业作为己任。截至1966年,清华大学的这两个专业已经为国家培养出1179名毕业生.其 中大部分输送给了航天工业与核工业。

  在科学研究方面独立完成了一系列开创性的项目。

  911机(1959 - 1964) 这是一台清华自行设计与制造的中型通用电子数字计 算机。59年起步,61年完成初样(原理样机),64年完成正样。采用小型电子管 (花生管)电路和磁心存贮。字长31位、指令格式:定点/单地址( 有别于当时国 内彷苏的104机所采用的浮点/三地址) 。目的是简化结构和提高内存空间的利 用率。911机的研制成功推动了清华大学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并锻炼出 一支年轻(平均年龄只有25岁)技术骨干队伍,为以后一系列研究项目的成功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112机(1965-1966) 这是一台完全由清华自行设计研制的晶体管小型通用数 字计算机。运算器、控制器采用北京(沙河)半导体研究所生产的硅晶体管,内 存采用超小型磁心。打印设备采用清华自行研制的静电热灼无接触式快速打印 机。系统启动采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创造的磁心唯读存储的自动导引程序。112 机的字长21位、内存4K、外存(磁鼓) 4 x 250K。现在看来,112的整机设计和 硬件水平,可以和同时期美国的PDP-8 (字长12位 ) 相比 (虽然我们的研究设 计人员在当时对PDP8全然不知)。
  112机是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成功范例。项目自始至终吸收北京市无线电三厂( 一个生产收音机的小厂 )的技术骨干参加。试制成功后又无偿地将整套设计和工艺经验提供给该厂,使这家工厂成为北京市第一个生产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基地,后来改名北京计算机三厂。
  112机也是高等学校同产业合作的成功范例。由于当时处于我国半导体工业的起步阶段,对如何生产出参数稳定、一致性好、适合计算机线路要求的半导体器件完全缺乏工业经验。在研制112机的全过程中,我们同北京市沙河半导体器件研究所紧密通力合作。建立了一整套器件测试、筛选的标准和方法,并自行设计制造了整套设备。我们还把器件和线路试验结果建立档案,及时反馈给器件研制部门,不断改进器件性能和稳定性,形成线路和器件同步进展的"双嬴"局面。

 112机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以后一连串数字计算机应用项目的成功。其中有利用112机插件而另行设计的劈椎测量专用数字机。 该机于1968年研制成功,把劈椎生产效率提高十倍、成品率提高将近四倍,从而满足了我国有关常规先进武器的需求。
  又如,利用112机,为北京新华印刷厂研制成功"计算机排版系统"。在我国最早实现用计算机控制光机电结合的自动照排系统,完全取代手工铅字排版。

 724机(1972-1974) 这是清华设计、研制的中型实时专用数字计算机,用 来监控弹道远程导弹和卫星发射。724机曾出色地完成多项重要发射任务,受 到国防科工委的多次嘉奖。724机采用国产小规模集成电路,是我国最早的集 成电路计算机之一。
  724机的器件又是清华大学计算机教研组同北京半导体器件二厂(牛王庙)通力合作的结果。我系老师集112机器件试制的经验带领学生在器件二厂设计了724机的各种逻辑单元,并与器件二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利用硅平面管技术把它们制成集成电路器件。   736 机 (1973 )这是利用112机的逻辑和724机的器件、插件研制的小型通用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由校办工厂小批量投产,装备各系。清华动力系用736机研制了我国最早的电站计算机仿真系统。

  DJS100国产小型通用数字计算机系列(1973-1974)

由于清华在中、小型数字计算机方面屡屡成功,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 电子工业部委任清华负责、牵头,吸收其它生产、科研单位参加,先后设计研制了DJS130、DJS140小型通用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并定型在国内十余家工厂批量投产。成为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全国生产批量最大、最流行的机型。

在模拟计算机方面, 起步更早。
自1958年至1966年先后研制成8种型号模拟计算机,其中有:
-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非线性模拟计算机( 1958年 )
- 我国首次在国际博览会上展出的六阶小型模拟计算机(1959)
- 我国第一台三自由度飞行模拟实验台的模拟计算机 该飞行模拟平台是清华大学精仪器系同自动控制系通力合作的成果。自动控制系负责计算机和控制系统。经过两型研制,达到了预期的先进水平,提供我工业部门使用,为我国航空、航天工业作出贡献。
- 我国第一个批量投产的六阶非线性台式模拟计算机(1960) 先是在清华自动控制系车间小批量生产。随后,无偿提供北京无线电一厂批量投产。这个厂后来成为北京市计算机一厂,专门生产各种型号的模拟计算机。
- 20阶中型非线性模拟计算机 用于海军鱼雷模拟试验( 1961- 1963 )
- 我国第一台自动搜索式模拟计算机 这是采用数字技术的混合式模拟计算机。

上述这些成果反映了我们当时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在陌生的高新科技领域内,急国家之所急,把国防和国民经济的重要课题作为己任,脚踏实地,自力更生,虚心学习,敢于创新,把科研同教学,科研同社会生产紧密结合,为发展我国计算机技术和产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执笔简介:凌瑞骥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前身--自动控制系创始人之一,时任该系党总支书记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