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指的是“丰之余”为笔名的“重三感旧”“感旧以后(上下)”三篇吧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自如 于 2006-12-20, 21:28:13:

回答: 自如,鲁爷反对读古书是针对普通教育的 由 sam 于 2006-12-20, 09:55:55:

谢谢回帖。俺以前读准风月谈,确实印象不深,所以除了施蜇存三个字有些眼熟,说什么都记不清了。看见你的回帖,复习了一下,觉得讲的不是你说的意思。

鲁迅在重三感旧里写道:
---
然而现在是别一种现象了。有些新青年境遇正和老新党相反,八股毒是丝毫没有染过的,出身又是学校,也并非国学的专家,但是,学起篆字来了,填起词来了,劝人看庄子文选了,信封也有自刻的印板了,新诗也写成方块了,除掉做新诗的嗜好之外,简直就如光绪初年的雅人一样,所不同者,缺少辫子和有时穿穿洋服而已)
---


在“感旧以后(上)”里明白的解释道,所批评的是:
---
内中所指,是一大队遗少群的风气。并不指定着谁和谁,但也因为所指的是一群,所以被触着的当然也不会少。即使不是整个,也是那里的一肢一节。即使并不永远属于那一队,但有时是属于那一队的。
。。。
不过这是在施先生没有说明他的意见之前的话,现在却连这相关也有些疏远了。因为我所指摘的,倒是比较顽固的遗少群,标准还要高一点!
---


跟你说的“反对读古书是针对普通教育的”不是一码事。鲁迅并没有“反对读古书”的意思,遑论“针对普通教育”。鲁迅所反的,是当时的复古思潮,遗少的顽固派,对施的建议不过是顺手讽刺,重点不是要反驳“读古书”。

你说的要搞文学的“文学青年”才该读旧书,我有不同意见,而且这个也不见得是鲁迅的意思。事实上,施对鲁迅感旧的回应说道:
---
第一,我应当说明我为什么希望青年人读“庄子”和“文选”。近数年来,我的生活,从国文教师转到编杂志,与青年人的文章接触的机会实在太多了。我总感觉到这些青年人的文章太拙直,字汇太少,所以在“大晚报”编辑寄来的狭狭的行格里推荐了这两部书。我以为从这两部书中可以参悟一点做文章的方法,同时也可以扩大一点字汇,虽然其中有许多字是已死了的,但是我当然并不希望青年人都去做庄子文选一类的古文。
---


他的观点和你说的“不读旧书,文学当然搞不成”倒差相仿佛,而鲁迅恰恰是反对文学青年必须读旧书这种论调的:
---
才知道他先前的履历,是从国文教员转到编杂志,觉得青年人的文章太拙直,字汇太少了,所以推举了这两部古书,使他们去学文法,寻字汇,虽然其中“有许多字是已死了的”然而也只好去寻觅。我想,假如庄子生在今日,则被劈棺之后,恐怕要劝一切“有志于结婚的女子”都去看烈女传的罢!
。。。
施先生说写篆字等类都是个人的事情,只要不去勉强别人也做一样的事情就好,这似乎是很对的。然而中学生和投稿者,是他们自己个人的文章太拙直,字汇太少,却并没有勉强别人都去做字汇少而文法拙直的文章。施先生为什么竟大有所感,因此来劝“有志于文学的青年”该看庄子与文选了呢?做了考官,以词取士,施先生是不以为然的,但一做教员和编辑,却以庄子与文选劝青年,我真不懂这中间有怎样的分界。
---


文以载道,读旧书跟现代人写作恐怕关系不大(除非你要写古文),但“旧书”里包含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思想,更有许多历史记载可为今鉴。读旧书当然不是必须,但可以很有益处,要不然鲁迅也不会津津有味的编校古文,又列出他自己的旧书“门径”。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