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日系品牌上演全球大逃亡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shijiliren 于 2006-12-17, 07:07:15:


上个世纪80年代,很多中国人以买日本电器为荣,如彩电、冰箱、收录机、空调。它是质量、身份、品位的象征,日立、东芝、三洋、松下、索尼等,这些都是大多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牌子,虽然两国之间存在很多的历史问题。但改革开放的中国,在没有更多选择的情况下,一下子接受了他们的产品。然而,好景并不长,也就是10年的功夫吧,随着欧美企业大规模涌入,日系产品在中国可以说是每况愈下。直到现在,几乎所有的产品线在中国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亏。

  这是为什么?

  全面的解答留给历史学家和管理学家。我只想谈谈日本企业给我的直观感觉。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有很多机会和跨国公司的人打交道。

  总体感觉,日本企业没有欧美企业开放,心胸也没有欧美企业宽广。比如你有一个选题,想得到日本企业的帮助,你请求他们接收你的采访,或者提供数据支持,基本上不会有满意的结果(当然,你要是去报道他们的产品如何好,则除外)。他们会很客气地拒绝你,或者会告诉你需要一级一级地向上请示。几个月过去,最后你自己都没有什么兴致了。而欧美企业不同,他们会积极地配合你,会解答你的很多问题,只要你的问题有深度,尤其像IBM、HP、MOTO、NOKIA、INTEL等。他们会以一种很大气的心态提供很多的第一手资料,有的甚至还会积极地帮助你完善选题。像诺基亚更是做得精细,每年都会邀请几批媒体记者去芬兰总部参观,主动地让大家了解他们公司的文化。

  所以,有关日系企业的新闻基本上没有多少深度报道,有的也是负面居多,而欧美企业除掉产品新闻外,更多的是积极的深度报道,使读者感到,买这样的企业产品有更多的文化附加值。

  记者采访都这样难,媒体的广告销售那就更难了。他们的市场部人员从来对你没有好脸色,也不会出来见你。负责广告的市场部人员基本上对中国媒体不了解,但却很自负,他们委托的代理商也都是日本的广告公司。日本人只相信日本人。以至于日本企业的广告投放常常是花了很多钱,买来的却是二三流媒体的广告版面。有一家日本专门做信息系统软件的企业,他们在上海找的广告代理商公然向媒体索要回扣。谁给的回扣多,就投给谁,使得这家软件公司来中国好多年,钱也用了不少,但市场却至今没有起色。而欧美企业市场部的人则完全不同,对新的媒体一定会抽出时间和你见一次面,如果你有充足的理由说服他,他们会考虑和你进行广告合作。当然,你的媒体不行,下次再约他们就很难,但起码人家能给你机会,也为自己的市场时刻寻找新的亮点。

  众所周知,在日企,中国雇员大部分没有什么地位,他们永远是执行者,不管你在这家企业做多久,你永远没有决策权,总部会用10倍的工资从日本派一个不了解中国的人来管理你。而欧美企业很多的高层用的都是中国本土员工。

  有的日企的中国雇员私下里和我说,我们的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有很多得罪媒体的地方我们只能抱歉了。

  一个在高层圈子里流传了很久的故事至今难忘。一家很知名的日企,派到中国来的董事长年岁很高,经常在听汇报的时候打瞌睡,当中国雇员怕影响他休息停止汇报时,他又奇妙地突然醒来,睁开一只眼睛问,怎么停了?继续,很快鼾声又响起来了。

  与欧美产品相比,日本的产品不但不差,有的还可能更好。但在中国,他们市场就是做不好。以手机为例,前几年,我的很多朋友都对我说,日本的手机真不错,性价比真的很好,但当我看到别人都在用欧美手机时,我就再也不买日本产品了。

  当年MOTO手机部的卢雷(中国人),这个手机营销方面的行家里手,可能就是感到日本手机真的不错,毫不犹豫地跳槽到了NEC中国,担任通信总裁,卢在一年多的总裁生涯中,确实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可以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NEC的品牌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市场也在不断被激活。但他的很多适合中国人的市场战略,始终得不到日本总部及时有力的支持。最后,卢和NEC的合约不得不提前终止,他本人也不得不黯然离去。

  成功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失败者亦如此!

深度分析:日系彩电全面兵败中国

据中华商务网近日统计:从今年2月开始,海信液晶电视以11.16%的销售额占有率位居国内液晶电视出口第一,同时,国家中怡康时代调查公布了2004年4月至2005年4月所有彩电品牌在中国的“跨年度液晶销售额调查报告”,中国液晶军团以8.22亿元的销售额遥遥领先,所有外资品牌以4.79亿元的销售额远远落在后面,日本彩电销售额大约只占中国军团的50%;从第一名至第七名依次为海信、创维、厦华、长虹、TCL、康佳、海尔等,前7名全部是中国品牌,日本彩电全部出局,而国际平板中国市场双雄海信与夏普的“信普争霸”也成为历史,海信以1.98亿元的销售额一枝独秀,而夏普仅以1.29亿元的销售额排在第八位,不得不黯然退出一线品牌的争夺。日系彩电惨败中国与“抵制日货”无关,主要是日系彩电在创新度、性价比、价值链三个方面全线滑落,“日系危机”引人关注!

创新度成为日本制造永远的痛

“日本制造”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之后,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停滞不前,诸多日本大公司在90年代中后期便逐步陷入困境,索尼、日立、松下等大公司也出现巨额亏损,陷入前所未有的创新危机。国美、苏宁、永乐等家电卖场的销售人员对记者称:日系彩电风光不再是必然的,因为日本彩电没有技术、价格与服务的任何优势,美誉度也极差。世界名牌家电网主编刘燕红专家对记者称:“创新度是一个民族的制造灵魂,日本曾经靠模仿击败过美国成为世界制造的中心,但近几年来美国以不可模仿的创新速度再次击败日本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而中国与韩国也以既善于模仿,又善于创新联手打压日本,海信、创维、三星、LG等中韩领导品牌全面超越夏普、索尼、松下、三洋等日本彩电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据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家电专家陆刃波分析:目前,中国彩电全面超越日本彩电,基本上形成了中国为第一集团、韩国为第二集团、日本为第三集团的世界格局。夏普与海信的争霸战一直是中日彩电大战的焦点,但海信领导中国彩电在创新度、性价比、价值链等方面全面压倒了以夏普为首的日本彩电,说明日本彩电以“模仿取胜”的老路已经行不通了。近日,在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检中心对国内外8家品牌的液晶电视首次全面评测中,在8项关键技术指标中,海信全面超越洋品牌继而摘得了对比度、亮度、固有分辨率、水平清晰度、功耗、高清格式的兼容性6项桂冠,海信“八大指标、六项领先”标志着中国彩电近20年来在高端产品技术领域超过国外品牌的“历史性跨越”,以夏普和松下为首的日系彩电被海信、创维为首的中国彩电超越的原因就在于技术创新度的高低。

性价比成为日系彩电最大软肋

近日,国际知名家电实战营销大师、海信营销公司总经理杨云铎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中国彩电正在横扫所有对手,性价比成为中国制造的杀手锏,日本制造价格高主要是因为成本高,并不是因为质量技术好,所以海信、创维、厦华等中国技术派彩电的崛起就让日本企业优势不再。海信成功地从西门子手中夺回国际知名商标,并在“信普争霸”中击败日本夏普后就证明了中国彩电性价比制胜势如破竹;当中国彩电大打技术创新战之际,日系彩电的夏普、松下、索尼、东芝、三洋等“价格派”在失去技术优势后纷纷以价格战寻找立足之地,但由于人力成本与管理成本都太高,在价格战中总是被中国制造牵着鼻子走。松下、索尼等销售人员也坦承:中国制造的性价比战略太厉害,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彩电、空调、洗衣机等大件商品上与中国制造长期抗衡。

国际知名电器工程师周厚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长虹囤积彩管引发价格大战是中国制造第一次在性价比战略上的量变,中国彩电卖得最多;现在以夏普、索尼、东芝、三洋、松下等为首的日系彩电改打价格战,逼使中国制造在技术战上更上一层楼,这是中国制造性价比战略上的第二次质变,中国彩电卖得最好。知名家电品牌策划专家王瑞吉也对记者称:以海信为首的中国彩电之所以后来者居上,关键是技术、价格与网络的优势已全面转向中国,跨国公司的总部与研发中心都在向中国迁移!

据国美、苏宁、永乐的家电专家分析:价格战曾经是以长虹、TCL、创维、康佳为首的中国家电巨头的杀手锏,然而,夏普为了从海信手中夺回“销量冠军”的宝座,日前正式宣布:下调液晶电视主力机型价格,平均降幅达30%,最高降价幅度在5000元以上。东芝、飞利浦、索尼等外资品牌都将在近日将旗下的液晶电视产品的价位下调,对于以海信、创维为首的中国军团构成了较大挑战!由于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成本优势,所以日系彩电要与中国拼性价比战略,无疑是拿鸡蛋碰石头!此次夏普在“信普争霸”中惨遭出局,并不是被海信打败,而是日本制造后劲不足的集中体现!

价值链成日本彩电的世纪之谜

“日本家电靠什么决战中国?”当记者就这个问题咨询国美、苏宁、永乐、易好家等家电卖场的专家时,他们认为:近来日本彩电纷纷将制造重心转向中国,但日本制造的研发环节未必过来,这种“脱节”实际上是极其有害的,在技术革新力度差、营销水平低、制造成本高等因素的困扰下,目前还看不出日系彩电在价值链的哪一个环节有优势。4月23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国务院新闻发布厅公布了第一季度中国平板市场的科学调查数据:7个代表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中,海信在最关键的4项指标(知名度、第一提及率、质量满意度、预期购买率)均名列第一,其中质量满意度为90%,预期购买率为18.9%,全面领先于国内外彩电巨头,海信等离子的质量满意度和预购率也位居首位。本次调查是在全国30个城市20000个中高收入家庭展开的权威报告。夏普在该报告中很少领先,“信普争霸”这个格局可能已成为中日商战的一个历史旧事。

据海信、创维、长虹、厦华等厂家分析:日系彩电在价值链上的频频“失势”主要是因为模拟电视产业链稳定的上下游关系、核心技术、市场格局等均不能有效地移植到数字电视产业链上,因此模拟电视累积的优势也面临全G、飞利浦以及台湾的友达、奇美等,彩电整机厂家的上游资源出现了“雷同”及与下游的“分立”,而且中国制造也在大规模地进军液晶面板的生产。索尼的惨败最有代表性,索尼曾经靠着传统的“特丽珑”CRT彩电在中国疯狂圈钱,前几年曾经一年在中国圈取的钱财高达10亿元以上,比所有中国彩电的利润总和还多,“索尼泡沫”终于在高端平板电视的技术革新前破裂。

总之,中日彩电大战最引人关注的“索尼泡沫”的真实破裂与“海信神话”的现实崛起,标志着中国制造已经取代日本制造,成为全球家电的第一强国。另外,从海信成功击败西门子—博世的商标抢注行为来看,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制造软肋的“国际品牌”问题也划上句号,海信、联想、TCL等民族品牌正在取代西门子、IBM、汤姆逊等,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一流品牌。

盲目的武士道精神 日系电器在华溃败

依托着地缘优势和文化的共融性,借助着中国开放的呐喊声势,市场嗅觉灵敏的日本电器企业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登陆中国市场。然而,被盲目的武士道精神所烘托的日系核心企业文化,却宠坏了日本电器商们。他们傲慢的姿态,不仅让虔诚的中国消费者大受伤害,也让自己蒙羞汗颜。

  “请相信我的话。”

  日本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柯美”)负责环保事务的官员裴元虎(日籍)反复强调这6个字。而他面对的,却是中国市场日渐浓重的信任危机。

  相比欧美、韩国的锐意进取,日本企业在中国DC市场上可谓麻烦不断,尼康电池危机、索尼CCD质量事件、产品招回公告……一系列“丑闻”之后,日本家电企业的声誉一落千丈。无奈之下,柯美于2006年初宣布退出照相机业务. 随后,堂堂百年老店又公开声明:从2006年3月31日以后,柯美不承担因此引起的任何责任和损失。

  中国市场的合作者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而更让中国加盟店群体气愤的是,柯美在处理善后事宜上极尽所能地拖延:模糊善后处理的时间;合同条款只有口头承诺;“加盟”与“合作”的文字游戏……

  这个时候,拖延所带来的损失可都是加盟店主们的血本。无奈之下,一位店主大声痛斥道:“你们毫无诚信可言!”

  其实,遭遇信任危机的日本企业,又岂只柯美一家?面临被中国市场颠覆的,又岂只是DC市场一处?当人们扼腕于日本相机产业身陷中国泥潭之际,却不想,这仅仅是整个日系家电企业濒临灾难的序曲。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倒霉的日系企业接二连三,而遭受置疑的,是比产品质量更重要的东西:企业信誉度。谁都不能否认,如今的日系家电企业正经受着一场痛苦与无奈的洗礼。

  折翅的“东方不死鸟”在频繁解释与道歉的同时,是否有时间回顾自身的缺陷呢?其企业文化在凝聚巨大竞争力与向心力的同时,其实也暗含着偏激与固执之处。而这,正是其在中国市场无法像其他跨国公司一路高歌猛进的根本缺陷。

  日系企业的危机本源

  据IDC数据统计,笔记本市场,东芝2005年在中国笔记本市场只有大约6%的市场份额,销售排名仅在第10名左右;手机市场,东芝已经正式注销了中国手机业务,而三菱数源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也已终止了GSM手机在中国的所有印记;液晶市场,很少参与价格游戏的索尼、日立、东芝等也在整个2005年齐刷刷地引爆价格“跳水”大战,并且持续到2006年春天,却依然处于萎靡状态;空调市场,2005年日本空调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报告显示全线亏损,日系品牌全线出局……

  2005年的市场表现匝紧了日系电器企业的生命神经。市场份额节节败退,产品质量时时告急,营销频频出错,这难道还是那个创造出东方企业神话的日系电器企业吗?

  某日本家电企业高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样的问题是全球性的,是市场变革与技术交叠后所产生的必然。那么,为何全球性质的问题却是日系溃败得最明显且最严重呢?面对提问,该人士哑口无言。

还有汽车将会如何?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