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 诺华独辟蹊径 探寻中药良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zhenqinli 于 2006-11-16, 07:19:06:

商界纵横
诺华独辟蹊径 探寻中药良方

2006年11月16日17:23

一天下午,植物学家沈金贵正在中国偏远而山脉纵横的西部省份新疆寻找雪莲,这种灰白色的花朵几百年来被中药用作调理女性月经的良药。他终于在陡峭的岩壁上发现了一株雪莲,并想过去采摘,但他脚下一滑,滚落了30多码,摔在了下面的岩石上。

等他再次清醒的时候,当地的农民正把他放到马背上准备送他到最近的卫生院,但需要走上几个小时。“我当时吓坏了,”他回忆道,“但是我很高兴采到了雪莲。”

植物学家沈金贵沈金贵是上海药物研究所(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的首席植物学家,他的足迹在过去30年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搜寻传统中医用来治疗从小病小痛到癌症等各种疾病的珍奇植物和草药。上海药物研究所是一家政府资助的药物研究机构。

他的药口袋吸引了瑞士制药巨头诺华制药公司(Novartis AG)的目光。自2000年以来,诺华在与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的项目中投入了数百万美元。上个月,诺华与昆明植物研究所(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达成了一项类似协议,后者对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一些传统治疗方法进行研究。本月初,诺华宣布它将投资约1亿美元在上海兴建自己的研发中心。

面对新药开发成本飙升、备选药物有限的现状,诺华希望中国传统中药能帮助公司创造出对抗阿兹海默氏症(Alzheimer's)等疾病的新一代热销药。尽管诺华并不是唯一一家寻求中医良方的跨国制药公司──法国制药企业Servier与上海药物研究所也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波士顿咨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驻上海的高级经理人Rachel Lee说,在这一领域,其他大型制药公司都不如诺华的工作进行得那么深入。

东西方合作研发药物从很多方面看似乎难以实现。中医和西医研究药理学的角度完全不同。几百年来,中国医生不断尝试将不同的药物混合起来,他们通过反复试验总结出最有效的方法。他们认定传统疗法是有效的,尽管从西医的科学理论来看,这些疗法起效的原因根本解释不清楚。中医“知道它能治愈病人,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疗法打击的目标是什么,”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沈竞康教授这样说。

与此相反,西方制药公司的研究人员通常在明确目标后才开始搜寻治疗药物,并寻找能够实现疗效的化合物。如果他们找到一种有效药物,他们通常都明白它发挥作用的机制。这有助于提高这种化合物的疗效,并有助于让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等监管机构确信这种药物是安全、有效的。

沈金贵和助手在挖草药诺华对沈金贵及其他植物学家采集到的植物进行了检验,希望从中分离出中药的天然活性成分。

“自然界中的化合物太多了,从大海到丛林,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诺华企业研究负责人保罗•赫林(Paul Herrling)说。“中国在中医领域使用植物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我们的想法是:为什么不利用中国在这方面的经验进行过滤筛选呢?”

诺华亲身体验了中医发展的潜力。该公司治疗疟疾的药物复方蒿甲醚(Coartem)就源于一种治疗发热的中药。这种学名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中草药青蒿在一本从西汉(始于公元前约200年)墓穴出土的丝绸质中医书籍中就有记载。中国军队的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用黄花蒿研制出了为在越南染上疟疾的中国士兵进行治疗的良药。Coartem是青蒿的衍生物及另一种抗疟疾药物的混合物。九十年代初,诺华与中国达成协议购买了对 Coartem的所有权利,它预付了数百万美元,并在日后的销售中支付专利使用费。大多Coartem面向发展中国家出售,每人份的平均治疗费用为1美元。诺华拒绝透露这种药物为公司带来的收入。

诺华称,自合作项目启动后,上海药物研究所向这家瑞士制药公司设在巴塞尔的实验室提供了约1000种天然产物。作为回报,诺华表示如果某些植物能够用于生产有市场价值的药物,它将向上海药物研究所支付专利费及其他费用。

赫林说,到目前为止,有九种化合物显示出治疗某些特定疾病的特别潜质,另外两种被选中进行进一步研究。他还说,尽管这些数字看来很少,但是使用传统手法研发新药的效率更低。与诺华通常在研发方面花费的资金相比,对这些药物研发的投资也相对较小。

在这个特殊的项目中,一切工作都要追溯至由沈金贵领导的一小队植物学家──在实验室开展任何试验前,他们都必须冒险在荒山野岭中寻找药用植物。

最近的一个下午,沈金贵在上海的实验室将百合和雪松枝整齐地堆成一小堆,摆放在洒满阳光的大厅内让它们晒干。他说,他在上海一所大学上学时看了一部反映中国植物学家生活的电影,那时他就决定从事这个行业。电影的结局很悲惨:植物学家在偏远地区采集植物时意外去世,马把他驮回了家。不过,沈金贵却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启发。

沈金贵的手臂和腿上布满了伤疤,这都是他为采集稀有植物留下的纪念。但他说:“我热爱这个职业。”

最令他难忘的探寻经历之一发生在1999年春天。积雪刚刚融化,他就向中国西部偏远的青海高原进发,开始了一周的发现之旅。他要去寻找一种冬虫夏草,这是一种极其珍稀的真菌,中医认为它有助于增强人的免疫系统并且能够抵抗癌症。干燥后,它看起来像一条浅棕色的小毛虫。

沈金贵雇了一名向导后,仅凭着书中对这种植物的描述就骑马进山了。在森林深处,他发现了某种东西,于是跳下马走近去看个究竟。

“我们胜利了!我们终于找到它了!”他回忆当时自己大叫着,还高兴地蹦了起来。“我尖叫着,我找到了──找到了。”在采集了几百束之后,他把这些东西放入背包,返回了上海。

Nicholas Zamiska

本文涉及主题
医疗保健

http://chinese.wsj.com/gb/20061116/ffe172130.asp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