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原、刘兵在《文汇读书周报》上痛斥剽窃抄袭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USTC2 于 2006-11-14, 19:16:06:

回答: 上海交大人文学院院长江晓原教授是否也是一个学术骗子? 由 USTC2 于 2006-11-14, 19:06:23:


有假学术,无假“民科”?——关于《水晶太阳之谜》

□ 江晓原  ■ 刘 兵

文章来源: 2006年8月4日《文汇读书周报》 

  □ 对于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记性好的中国读者应该不陌生。十多年前,他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被译成中文出版,那本小书尽管被李约瑟赞许为是对“《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了精彩的提炼”,也被一些国内人士向青少年推荐,实际上书中颇多穿凿附会之处。
  从那本书中我们已经可以隐约看到坦普尔写作风格的端倪——这种风格到了《水晶太阳之谜》中就被极度地发扬光大了。这种风格我觉得不妨称之为“渊博而多情的夸张”。在这本《水晶太阳之谜》中,我明显感觉到某种“民科”的味道(书的副标题“现代人失落的宇宙奥义”也加强了这种感觉),不过即便如此,我认为此书还是堪称“民科”中的上乘之作。不知你的感觉如何?

  ■ 其实,当我们商定这次要谈这本书时,我想谈的话题,本来也是与你的想法类似的。不过,我倒是首先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你在这本书中,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了“民科”的味道呢?这本书所讲的主题,都是西方古代的事,也与你研究的方向部分有关,对此,你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
 
  □ 首先这是一种感觉——我浏览此书时就有这种感觉,及至开始阅读,这种感觉就更明显了。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收集了不少“民科”色彩的(甚至是伪科学色彩的)畅销书。这些书都有一些常见的共同之处:
  比如,喜欢异调独弹,发表主流学术共同体不愿接受的学说——这些学说通常在主流学术共同体所愿意研讨的领域之外。
  又如,在叙述自己的发现时,不愿意循序渐进,先叙述证据和理由,而是先要将自己的惊世之说宣示出来,并在假定了这种惊世之说为真的前提下,来叙述自己的理由。
  再如,列举大量“证据”,但是将这些“证据”和自己要证明的论点联系起来时,则经常借助于假想、推测、联想、类比等等手法。
  我觉得《水晶太阳之谜》就完全符合上述特征。

  ■ 你讲的“民科”的特征已经很详细了。具体到这本书,它所要提出的几个核心观点,用我们时下流行的“创新”说,到是颇有“创新”性,例如像古埃及、古希腊就已有望远镜等。但重要的是,恰恰是关于这些关键性的问题,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证据,因为只根据一些图片,那本是可以有许多种解释方式的。
  除了上述特征之外,也许我还可以补充一个特点,那就是“民科”的自我表扬,或者说,是在身份上和贡献级别上的自我拔高。例如,在此书的特别致谢中,提到他在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作了关于本书旨的演讲,而且是“这一中国的首次披露”。其实上,那只是在我负责的科学技术史课上的一些讲课而已。
  当然,我也同意你的说法,即此书在“民科”类的写作中,是上乘之作。至少,在形式上,它还保留了学术著作的规范,如引文等,不过这也恰恰说明,当我们只注意著作的形式,甚至只会以数字数,数册数的方式来考核学术成果,而忽略了更重要、更实质的学术内容时,会是如何的荒谬。
  说到这里,我想向你再提一个问题。与这本书相比,中国国内的那些“民科”著作又有什么不同呢?差异何在?或者说,其实许多国内出版的有时也被当作“学术”著作的东西,也是有着很强的“民科”特色呢!
 
  □ 其实国内的许多所谓的“学术著作”,比某些“民科”还要不如。因为有些“民科”虽然追求的目标不对,遵循的路径不对,但至少还有某种“真情”在(哪怕只是为了写一本畅销书),而学术界为了应付量化考核炮制出来的那些学术泡沫,虽然追求的目标不错,遵循的路径不错,却至多只是重复而已(有的还是剽窃抄袭),而且语言乏味,催眠特效,毫无“真情”可言。这使我想起明末冯梦龙在《山歌》序中说的话:“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则以山歌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苟其不屑假,而吾籍以存真,不亦可乎!”剥冯之句,我们也许可以说,“但有假学术,无假‘民科’”?
  回到这本《水晶太阳之谜》上来,虽然“民科”色彩浓烈,但作者还是有一些“真情”在的,所以我说他是“渊博而多情的夸张”。至于和国内的“民科”著作相比,则坦普尔至少在学术包装上,在旁征博引的技巧上,明显更胜一筹。

  ■ 站在一种宽容、多元的立场,我们确实可以对“民科”们的那种执着、热情甚至献身持一种赞赏的态度,相形之下,也为我们许多所谓的正统学术在功利化追求下的平庸而痛惜。这也像我在选择学生时的一个标准,即以往已经掌握了多少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对于学术和学术的热情和热爱则更重要,因为如果有了后者,前者尚可补救,但倘无后者,则有了良好的知识也难以做出好的成果。当然,在有了这种“民科”的热情与热着的同时,如果再能够有规范的学术意识,那就非常理想了。
  我与这本书的作者还打过一点交道,也从其他渠道了解了一些有关背景。他在谈吐中也表现出一种“民科”风格。他对自己那本本属“茶余饭后休闲读物”(这是某位国外学者的说法)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的学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极为强调,更对于像教育部等有关单位对该书的推介津津乐道(参见《水晶太阳之谜》的“献辞”,也表现了作者的一种立场和姿态,表现出他对于官本位体制而非学术共同体认可的特殊偏爱),甚至想要所有的中国中小学生都去读那本书——幸好没有真的这样。
 
  □ 看来我们从几方面作出的判断都相互吻合。不过,我倒想特别指出一点,即我并不认为此书是“坏书”,相反,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出这样一本“民科”中的上乘之作,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关键在读者怎么去读。在这个问题上,我相信绝大多数读者会有明智的判断。所以我完全赞成出版社出版此书。
 
  ■ 是的。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讨论的,此书比那些只是为了应付考核或追求学术之外的目的、在形式上符合学术规范而实质上毫无新意的“学术著作”,还要更为有趣一些,有其存在的价值,包括娱乐价值。只是,我们当然还要区分不同类型的书,因为毕竟更重要的是做那种既符合学术规范,又不“民科”,又真正有学术意义的工作。

 
  《水晶太阳之谜——现代人失落的宇宙奥义》,(英)罗伯特·坦普尔著,徐俊培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定价:55元。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