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来一个关于‘气’的理解,比我能掰多了。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outstrip 于 2006-11-14, 17:47:04:


关于“气”
By 中国中医药论坛 荆山卞和

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其概念必定是确切、清晰的。《内经》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书中关于 “奇恒之腑”就是为了澄清当时“脏”与“腑”概念而产生的。读不懂《内经》首要原因就是不辨析概念,望文生义。

把中西医概念相混淆,那只不过是近代才产生的一个低级错误,只要把“虚指”与“实指”分开就行了。(参见“没有黑箱法,就没有中医学”)

对于《内经》理论四个部分之间的同名概念如果不进行辨析,就根本不能知道《内经》说了些什么。辨析《内经》概念先要对这个理论体系的框架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通过概念辨析使这个框架更加合理(即符合《内经》本意)。这里仅举“气”字为例说明之。

对于“气”这样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教材《基础》中不但不加以辨析,反而故意混淆,诌出一个“气一元论”。

其实在《内经》中的“气”字,有时只是一个连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力”字,是“能力”或“作用”的意思。如“肾气”、“肝气”是说肾或肝的作用。但不能把“气”字直接译为“功能”,因为“肾”或“肝”本身就是某种功能的虚指对象。这样看似细微的差别却直接关系到这个理论体系的严密性与自洽性。

“气”字有时只是一个词尾,如“营气”、“卫气”,说的是营与卫,其词尾“气”字可用可不用。如果是把营与卫看作特定的气态物质,也就是把特定的气态物质作为虚指对象,则像“宗气”那样,“气”字是必不可少的。

至于“阴气”与“阳气”的“气”字,也是一个词尾,可用可不用,决不是说,在人体中存在两种相反的气态物质(虚指的)。“阴”是指所有属阴的脏腑形体器官,“阳”则相反(这是指后天阴阳)。

以上的“气”字有一个共同特点:它既不能与经络论中的“血”字相提并论、相对而言,也不能与气化论中的“神、精、形”字相提并论。例如:有“肾气”却没有“肾血”之说,虽然有“肾精”之说,但那是“肾中所藏之精”的简称;有“卫气”,却没有“卫血”、“卫精”之说,虽有“营血”之说,但那是营与血的意思;有“阴气”、“阳气”,却没有“阴血”、“阳血”之说,虽有“阴精”、“阳精”之说,但那不是人体精、气、神、形的“精”,而是天地阴阳中的精华。此类“气”字,在四部五论框架中都不是概念,只是一个词语。

四部五论框架中有“气”字的概念只有三个,一是气化论中的“气”,后人称其为“元气”,《内经》中这个“气”字无前置词,也不与“血”字相对而言。《内经》中的“九气”,就是元气在九种情况下的表现。二是经络论中的“气”字,它总是与“血”字相对而言。三是形器论中的“宗气”,也就是“肺主气”的“气”(肺所主的“气”字也没有前置词,需特殊说明,此省略)。

正像“病机十九条”中“火热居其九”不能证明火热病多见一样,《内经》中“气”字多,也不能证明是“气一元论”。望文生义、随文敷衍的恶习一日不除,中医一日不兴。

以上只是对一个“气”字的辨析,还有一些概念必须辨析。这里对“气”字的辨析还是一个大概,还须对照“框架”逐字说明,补充论据。后世各家对“气”字的应用也过滥,必须整理。总之,辨析概念是阐明中医理论真相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工作量极大,份内之事无人去做,却把精力都浪费在哲学和西医上,耽搁了半个世纪。套用张仲景的一句话:“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