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著作被剽窃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fangming 于 2006-11-06, 02:58:45:

本人在新浪网搜索“物理学统一”发现如下网址及网页:

http://iask.sina.com.cn/b/379965/

物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iAsk.com

物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提问者:林辉84 回答:4 浏览次数:95 悬赏分:20
提问时间: 2004-12-14 11:21:59 | 我来评论 | 投诉 |


物理学中的现象和心理学中的现象有什么联系,有没有相关的著作?知道的GGJJ帮弟弟一下~~

答案

回答者:Fisher 级别:学者 (2004-12-14 11:45:55)


在物理世界中,有很多问题都和心理学有关。其中,微振动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方向。下面就谈了我对微振动中间的心理学看法。

先简要谈谈什么是微振动?在物理学的分支量子力学中认为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其中波动性有微振动的含义;在进一步理论量子场论中,场量子化含义便是将场表达为粒子,也即表为粒子的振动;物理学统一核心概念物质弱场即是振物质存在便绝对空间(真空)发生扰动(即振动)的形态。微振动理论即是关于物质弱场的理论,在一些领域中用微振动来表达更好一些,比如物体有客观上振动再与微振动相衔接表达形态的存在,演化更简捷、正确,易于理解。

那么微振动怎么会和心理学发生关系的呢?这个问题的回答要从我国的传统文化谈起。中国传统的儒学在宋代即公元一千一百年左右达到巅峰状态。当时有两个重要的分支,一个是理学,一个是心学;所以心理二字本身就是儒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就象古文中类似的“妻子”是指夫人和子女,而不单指夫人。当然现代妻子一般专指夫人,心理或心理学指科学分类意义上以心理或心理学,或者说两方心理学。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含义,也是这个概念具深刻内蕴的基础,在汉语里心理这个词,与儒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儒学强调心即理,隐含着心学与理学的统一,当时的理学应该是综合的学问,既包含哲学也包含具体学科;包含自然也包含社会、人文;包含实践知识也包含方法论等等。用一个理的概念将其统一起来,所谓理一分殊,即基本的道理一样的,应用到具体问题会有区别。而心即理,心理的统一是说人的思想思维,精神状态即所谓的心与客观上的理是统一的。作者加以进一步阐述的理,那么就是两者都是形而上学的道。这能告诉人们什么呢?即是人的思想,思维精神状态与客观环境是统一的,或者说来源于客观环境,以及具有互动性。而现代意义上的心理与客观存在具有怎样的关系以及隐含的一些更微妙的东西是怎样,这正是由微振动理论来阐述的。举一个很经典的例证。人有时会沉没精神上,思维口才很掁奋,状态不太好。当然原则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存在一定的环境期待,比如一些人或一个人希望你做这件事,比如打电话,形成环境的力量作用于你,当你才做这件事时便很难受,当你做了这件事便感到轻松。可以进一步考虑这种环境的期待,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环境的观念,比如对某人某事的看法,那么地这个人有一种形态的作用。一方面使之去做某事:好的事或不好的事,或者说事情做的好做的不好;另一方面,当这些是被期待者所才能做的时候,那么观念承载者便与观念形态发生抗争成斗争。有句俗话,盐从哪咸,糖从哪甜;为什么有人活得那么累,观念形态使之然。当然也包含观念承载者对观念的抗争。客观环境,观念对人的精神、心理、思维起点重要作用。

来谈谈波动与心理的关系。意识形态用波函数Φ来表示。所以有〖JZ〗〖SXC〗2Φ〖〗+2〖SX〗+2Φ=这是一个波动性方程,也就是将人的思维的心理用波动(微振动)来表示;其中表示某种源的作用,对应着一定社会活动,如召开重要会议,假期的开始与结束。作用调整意识形态发生变化,也调整了人们的个性心理、思维变化。当然作为波动方程要有一个初始条件,环境条件(边条件)等。按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一体,天心合一。人与环境是统一的,也就是人的身心状态,精神心理,思维持状态与环境中的物如树木、动物等构成整体意识形态。物的存在,如枝繁叶茂的大树,凶猛的老虎同时也提供无形的形态,也是人们生活的动力之源泉。在于考虑F作用情况下,或者认为=0,上面的方程即是〖JZ〗〖SX C〗·2Φ〖〗+2〖SX〗+2Φ=0这时方程仍然成立即Φ仍振动着,它反映系统自己的某些特征。若将波动考虑为驻波形态,每一种形态相当于一个层面,不同的人处在不同层面,人就是在这样层面里思维、工作。因为方程里一包含时间的即波动是变化着的,相当于波(振动)溶过人们的身心,这也是意识统一含义,即意识(假振动)才能变化着,好像透过人们身心的大网,网上的振动才能流转变化,从而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意识、心理。当然,在考虑F的作用之后含义必将更丰富。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层面的人存在着无形的联系,有着相互支撑、沟通、接触、斗争等有形及无形的关系,这也是生活层面的含义。

可以让心理,精神状态以及生存空间用微振动客观地表达出来。实际系统质点的形态是混杂的形态,即人的情感与心理也是复杂的,悲中有喜,喜中有悲。在这种情况获得系统总的形态就要用到统计物理或分形问题中的重层化技术,也就是扫点阵模型归为集团模型的粗粒平均与标度变化。也就是划分为若干子区域,由于区域交叉的粒决定区域团点或叉来表示。进一步重新划分区域,以此类推,最终确定,系统总的形态。当然这也是有好处的,就系统质总的形态都是↑推出一系统点的形态用↑表示和系统形态部分是↑但仍推出,系统总的的形态是↑,应该是有区别的。当然这也可以用精算方法引入一个标重因子来表示。而有意义的是用易的方法,即在一阴一阳的基础上将系统形态,进一步划分,正是所谓八卦,也就是八种形态,这样有利于区分阴阳权重的问题。并且周易本身认为世界本身有两种阴阳形态,相应有八卦八种形态,进而有六十四卦并可以推出万事万物,无疑具有公理或定理性意义。

下面进一步考虑微振动的意义。其中最有意义的一点应该是演化的含义,这种含义本质的不同于现有科学知识。科学研究讲究一是一,二是二,而演化含义却是,系统万发的一种形态↑变到另一种形态↓。这正是科学的误区与局限性。当然有些人试图弥补科学的不足,或者把所有正确的意义的东西都收为科学,这本身违反科学原则。从统一角度考虑发生演化是绝对空间及物质弱场的存在以及整体性相互作用,这也是现有科学知识所否定反映缺乏的。中国成语有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正是形态演化的含义,也是对随机问题涨落问题,测到 问题的最好解释。

微振动、场质弱场,非线性是统一的,微振动作为系统隐含的动力,即可以宏观问题相联系,也可以从物质弱场角度出发与其它宏观问题相联系;将微振与宏观振动联系起来,隐含非线性动力。可以对非线性问题给出图像,把系统非线性用微振来表示。

微振动作为内在形态,在形态转化或一些特殊环境中被人所体会。就像某种环境中的味道,刚进环境是真紧张的,一段时间之后便感到味色的存在。同样,人的微振动状态也是这样,在进入某种环境假振动状况发生变化时,人会有所体会,也是意境,含义,但习惯之后,便没了体会。而实际人的意识形态却发生变化。将微振动对应潜意识形态,即随素质变化或环境的变化,人的潜意识形态发生变化,虽然从意识角度看不出,特别的东西。但精神构架,思维的形态都会发生变化。比如春天的时候,人们意气风发,思维方式偏重于综合,朱熹便有“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诗句,秋天正相反,显得比较悲凉,思维偏重分析,所谓“古道、西风、度马,此物人在无子屋”在反映客观事物同时,也是内在心理形态较好的体现。所以当进入某种环境,具有某种震撼时,应该记住它,因为内在的心理形态也会发生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含义是较为长久的。按中国传统的观点,春天阳光回复,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勃勃。我习惯在这个季节开始跑步,但一般早晨醒了是不愿起来的,一般认为懒惰,实际不则不然。仔细体会,刚刚醒来的状态与完全清醒的状态是不同的,也就是刚刚醒来的时候,整个身体的微振动仍处在睡眠状态,虽然头脑有了意识,但身体还未清醒,所以我将闹钟定在提前一段时间,这样闹表响了一段时间之后,自体状态由睡眠状态转到完全清醒状态,这样起床不会感到困难,而且这样做对身体有利,对天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有利的那种强求的观念是不正确的。因为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有相应的心理状态即微振动状态,心理形态做为实体的存在,有其时空性质。比如某种行为的结束,但心理形态并未结束,比如行为虽然开始,但并未有心理准备;有些宗教习惯在吃饭之前做一些祷告,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行为。更为有意义的是睡觉之前,安静地坐一会儿,使自己身心完全平复,也就使白天行为引起的微振动完全平复,这样容易入睡并且睡眠质量高。因为行为之前的行为相应的微振动会与现实行为相应的微振动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影响。可以把心理形态或微振动称为一个空间,一个人可以在行为中逐步建立相应的心理空间,这就是强做乃成自然。更为有意义的是在行为之前建立这样的心理空间,这就是心理准备与心理暗示。而且心理空间具有身心的独立性,具有某种行为并不一定具有心理空间或很长时间才能建立相应的心理空间。

微振动理论核心在于人体物质使空间激发构成形态,实质就是物质弱场,微振动理论认为作为整体具有整体的微振动弱场。微振动理论研究人体微振动态体性,演化以及与人的行为、状态、心理、生理误导。大多数人习惯用右手,在一般情况下左手的位置高于右手。我习惯用左手,左手的位置习惯高于右手,我有意矫正,使右手位置高于左手,又发现一个新的现象,即我的右手手心习惯向上,左手手心习惯向下。左撇的人用右手写字,一般情况下写的并不好,或者不耐久,容易出错。人具有整体性微振动,人手足的位置活动状态与微振动相协调、配合,当位置状况起于习惯时,便有不习惯的感觉。当然人可以通过对手足位置的调整,或改变微振动状况,这无疑是有一定意义的。顺便要说,调整的原则是对称性,用右手可以尝试用右手,反之亦然。人体微振动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体现,比如身体某部分如腿部(血管)受到压迫,这时会“麻”,“麻”实质是外部动力(血流)失去条件下,自身振动体现出来的。就像人睡觉做的梦一样,是在自发状态自发表现出来的状况。

综上所述,物理学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的内涵十分丰富,富有哲理性。以上是我作为一个物理学爱好者和心理学入门者的一点达到顶点与看法,希望老师指导!

本人进一步搜索有关网页,发现如下网址及网页:


http://www.teach.ustc.edu.cn/jpkc/xiaoji/mzmpdd/classic/common/stdhtm/stdhtm32.htm

物理学与心理学

——谈谈微振动中的心理学

PB99001086 陈劼


在物理世界中,有很多问题都和心理学有关。其中,微振动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方向。下面就谈了我对微振动中间的心理学看法。

先简要谈谈什么是微振动?在物理学的分支量子力学中认为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其中波动性有微振动的含义;在进一步理论量子场论中,场量子化含义便是将场表达为粒子,也即表为粒子的振动;物理学统一核心概念物质弱场即是振物质存在便绝对空间(真空)发生扰动(即振动)的形态。微振动理论即是关于物质弱场的理论,在一些领域中用微振动来表达更好一些,比如物体有客观上振动再与微振动相衔接表达形态的存在,演化更简捷、正确,易于理解。

那么微振动怎么会和心理学发生关系的呢?这个问题的回答要从我国的传统文化谈起。中国传统的儒学在宋代即公元一千一百年左右达到巅峰状态。当时有两个重要的分支,一个是理学,一个是心学;所以心理二字本身就是儒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就象古文中类似的“妻子”是指夫人和子女,而不单指夫人。当然现代妻子一般专指夫人,心理或心理学指科学分类意义上以心理或心理学,或者说两方心理学。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含义,也是这个概念具深刻内蕴的基础,在汉语里心理这个词,与儒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儒学强调心即理,隐含着心学与理学的统一,当时的理学应该是综合的学问,既包含哲学也包含具体学科;包含自然也包含社会、人文;包含实践知识也包含方法论等等。用一个理的概念将其统一起来,所谓理一分殊,即基本的道理一样的,应用到具体问题会有区别。而心即理,心理的统一是说人的思想思维,精神状态即所谓的心与客观上的理是统一的。作者加以进一步阐述的理,那么就是两者都是形而上学的道。这能告诉人们什么呢?即是人的思想,思维精神状态与客观环境是统一的,或者说来源于客观环境,以及具有互动性。而现代意义上的心理与客观存在具有怎样的关系以及隐含的一些更微妙的东西是怎样,这正是由微振动理论来阐述的。举一个很经典的例证。人有时会沉没精神上,思维口才很掁奋,状态不太好。当然原则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存在一定的环境期待,比如一些人或一个人希望你做这件事,比如打电话,形成环境的力量作用于你,当你才做这件事时便很难受,当你做了这件事便感到轻松。可以进一步考虑这种环境的期待,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环境的观念,比如对某人某事的看法,那么地这个人有一种形态的作用。一方面使之去做某事:好的事或不好的事,或者说事情做的好做的不好;另一方面,当这些是被期待者所才能做的时候,那么观念承载者便与观念形态发生抗争成斗争。有句俗话,盐从哪咸,糖从哪甜;为什么有人活得那么累,观念形态使之然。当然也包含观念承载者对观念的抗争。客观环境,观念对人的精神、心理、思维起点重要作用。

来谈谈波动与心理的关系。意识形态用波函数Φ来表示。所以有〖JZ〗〖SXC〗2Φ〖〗+2〖SX〗+2Φ=这是一个波动性方程,也就是将人的思维的心理用波动(微振动)来表示;其中表示某种源的作用,对应着一定社会活动,如召开重要会议,假期的开始与结束。作用调整意识形态发生变化,也调整了人们的个性心理、思维变化。当然作为波动方程要有一个初始条件,环境条件(边条件)等。按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一体,天心合一。人与环境是统一的,也就是人的身心状态,精神心理,思维持状态与环境中的物如树木、动物等构成整体意识形态。物的存在,如枝繁叶茂的大树,凶猛的老虎同时也提供无形的形态,也是人们生活的动力之源泉。在于考虑F作用情况下,或者认为=0,上面的方程即是〖JZ〗〖SX C〗·2Φ〖〗+2〖SX〗+2Φ=0这时方程仍然成立即Φ仍振动着,它反映系统自己的某些特征。若将波动考虑为驻波形态,每一种形态相当于一个层面,不同的人处在不同层面,人就是在这样层面里思维、工作。因为方程里一包含时间的即波动是变化着的,相当于波(振动)溶过人们的身心,这也是意识统一含义,即意识(假振动)才能变化着,好像透过人们身心的大网,网上的振动才能流转变化,从而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意识、心理。当然,在考虑F的作用之后含义必将更丰富。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层面的人存在着无形的联系,有着相互支撑、沟通、接触、斗争等有形及无形的关系,这也是生活层面的含义。

可以让心理,精神状态以及生存空间用微振动客观地表达出来。实际系统质点的形态是混杂的形态,即人的情感与心理也是复杂的,悲中有喜,喜中有悲。在这种情况获得系统总的形态就要用到统计物理或分形问题中的重层化技术,也就是扫点阵模型归为集团模型的粗粒平均与标度变化。也就是划分为若干子区域,由于区域交叉的粒决定区域团点或叉来表示。进一步重新划分区域,以此类推,最终确定,系统总的形态。当然这也是有好处的,就系统质总的形态都是↑推出一系统点的形态用↑表示和系统形态部分是↑但仍推出,系统总的的形态是↑,应该是有区别的。当然这也可以用精算方法引入一个标重因子来表示。而有意义的是用易的方法,即在一阴一阳的基础上将系统形态,进一步划分,正是所谓八卦,也就是八种形态,这样有利于区分阴阳权重的问题。并且周易本身认为世界本身有两种阴阳形态,相应有八卦八种形态,进而有六十四卦并可以推出万事万物,无疑具有公理或定理性意义。

下面进一步考虑微振动的意义。其中最有意义的一点应该是演化的含义,这种含义本质的不同于现有科学知识。科学研究讲究一是一,二是二,而演化含义却是,系统万发的一种形态↑变到另一种形态↓。这正是科学的误区与局限性。当然有些人试图弥补科学的不足,或者把所有正确的意义的东西都收为科学,这本身违反科学原则。从统一角度考虑发生演化是绝对空间及物质弱场的存在以及整体性相互作用,这也是现有科学知识所否定反映缺乏的。中国成语有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正是形态演化的含义,也是对随机问题涨落问题,测到 问题的最好解释。

微振动、场质弱场,非线性是统一的,微振动作为系统隐含的动力,即可以宏观问题相联系,也可以从物质弱场角度出发与其它宏观问题相联系;将微振与宏观振动联系起来,隐含非线性动力。可以对非线性问题给出图像,把系统非线性用微振来表示。

微振动作为内在形态,在形态转化或一些特殊环境中被人所体会。就像某种环境中的味道,刚进环境是真紧张的,一段时间之后便感到味色的存在。同样,人的微振动状态也是这样,在进入某种环境假振动状况发生变化时,人会有所体会,也是意境,含义,但习惯之后,便没了体会。而实际人的意识形态却发生变化。将微振动对应潜意识形态,即随素质变化或环境的变化,人的潜意识形态发生变化,虽然从意识角度看不出,特别的东西。但精神构架,思维的形态都会发生变化。比如春天的时候,人们意气风发,思维方式偏重于综合,朱熹便有“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诗句,秋天正相反,显得比较悲凉,思维偏重分析,所谓“古道、西风、度马,此物人在无子屋”在反映客观事物同时,也是内在心理形态较好的体现。所以当进入某种环境,具有某种震撼时,应该记住它,因为内在的心理形态也会发生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含义是较为长久的。按中国传统的观点,春天阳光回复,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勃勃。我习惯在这个季节开始跑步,但一般早晨醒了是不愿起来的,一般认为懒惰,实际不则不然。仔细体会,刚刚醒来的状态与完全清醒的状态是不同的,也就是刚刚醒来的时候,整个身体的微振动仍处在睡眠状态,虽然头脑有了意识,但身体还未清醒,所以我将闹钟定在提前一段时间,这样闹表响了一段时间之后,自体状态由睡眠状态转到完全清醒状态,这样起床不会感到困难,而且这样做对身体有利,对天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有利的那种强求的观念是不正确的。因为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有相应的心理状态即微振动状态,心理形态做为实体的存在,有其时空性质。比如某种行为的结束,但心理形态并未结束,比如行为虽然开始,但并未有心理准备;有些宗教习惯在吃饭之前做一些祷告,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行为。更为有意义的是睡觉之前,安静地坐一会儿,使自己身心完全平复,也就使白天行为引起的微振动完全平复,这样容易入睡并且睡眠质量高。因为行为之前的行为相应的微振动会与现实行为相应的微振动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影响。可以把心理形态或微振动称为一个空间,一个人可以在行为中逐步建立相应的心理空间,这就是强做乃成自然。更为有意义的是在行为之前建立这样的心理空间,这就是心理准备与心理暗示。而且心理空间具有身心的独立性,具有某种行为并不一定具有心理空间或很长时间才能建立相应的心理空间。

微振动理论核心在于人体物质使空间激发构成形态,实质就是物质弱场,微振动理论认为作为整体具有整体的微振动弱场。微振动理论研究人体微振动态体性,演化以及与人的行为、状态、心理、生理误导。大多数人习惯用右手,在一般情况下左手的位置高于右手。我习惯用左手,左手的位置习惯高于右手,我有意矫正,使右手位置高于左手,又发现一个新的现象,即我的右手手心习惯向上,左手手心习惯向下。左撇的人用右手写字,一般情况下写的并不好,或者不耐久,容易出错。人具有整体性微振动,人手足的位置活动状态与微振动相协调、配合,当位置状况起于习惯时,便有不习惯的感觉。当然人可以通过对手足位置的调整,或改变微振动状况,这无疑是有一定意义的。顺便要说,调整的原则是对称性,用右手可以尝试用右手,反之亦然。人体微振动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体现,比如身体某部分如腿部(血管)受到压迫,这时会“麻”,“麻”实质是外部动力(血流)失去条件下,自身振动体现出来的。就像人睡觉做的梦一样,是在自发状态自发表现出来的状况。

综上所述,物理学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的内涵十分丰富,富有哲理性。以上是我作为一个物理学爱好者和心理学入门者的一点达到顶点与看法,希望老师指导!


以上“物理学与心理学”一文主要内容摘抄自本人著作《物理学拓展》207-219页。

本人注意到http://www.teach.ustc.edu.cn/是中国科技大学网址。本人就PB99001086 陈劼 询问中国科技大学有关单位及人员,有关人告之陈劼是中国科技大学99级数学系学生2003年毕业,之后去了加拿大,后来去了美国,但具体地点及联系方式不知。

本人希望陈劼能与本人联系。
本人希望其他知道情况的人与本人联系。

李文利

2006年5月3日


姓 名:李文利

地 址: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泉园3路22-1号

邮 编:110015

电 话:024 24261716

电子邮件:friendliwenli@hotmail.com

主 页:http://friendwenlili.diy.myrice.com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