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面教材-通过练习太极拳加深了对某些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感悟。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HunHunSheng 于 2006-11-03, 08:24:27: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师强调通过练习太极拳加深了对某些中医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元气学说等的理解和感悟。

反面教材内部流通仅供批判使用

http://www.39kf.com/cntcm/shtml/2434-b-18.shtml

回归传统 走出现代中医教育困局

周志彬 成都中医药大学

  传统中医教育的特点
  从古代到近代,中医教育主要是以“师徒授受”和“家传”的方式进行,老师称为师傅,学生称为徒弟。一般的师带徒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一、认药抓药。学生在老师的药店中担任制药、拣药、抓药等工作,学习药材的炮制、识别等技术,这一过程要持续3年左右的时间。二、学习经典。在学习认药抓药的同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药性赋》、《汤头歌诀》、《脉诀》、《医宗金鉴》等医学教材和《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等经典著作。一般是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对经典的学习多以背诵为主,而在青少年时期所练就的这种“童子功”,往往使学生做到终生不忘,为其日后的学习和临床工作奠定极为坚实的基础。三、抄写处方。学生跟从老师接诊患者,抄写老师所开处方,学习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了解老师处方用药的特点,这是由理论通向临床的一个重要桥梁。学生通过抄方,不仅对临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将先前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而且可以逐渐进入医生的角色,树立起作为一名医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这一过程要持续3年左右。四、临床实习。学生开始尝试独立地为患者进行诊治,但必须在老师的掌握、控制之下,所开处方必须经过老师的批评、修改才可使用。这一过程也要持续3年左右。五、毕业出师。在完成上述几个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可以自立门户、独立行医。独立行医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中医的学习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过程,医生在行医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地遇到新问题,这就要求他们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有的医生每过一段时间就闭门停诊,重读经典,就像武侠小说中的高手闭关修炼一样,以期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古代的中医一般是医药不分家的,他们在行医的过程中,除了诊治患者,还必须亲自种植、炮制药材,有的自家开设药店,有的不开药店,但是在药店坐堂,所以对药材是很熟悉的,这也对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必须做到医药皆通,对药物的形状、性能要达到相当程度的了解,才能做到古人所说的“用药如用兵”的境界。同时,古代的医家是很重视医德的,非常注意患者的安全问题,所以对学生的临床技能的培养是很严格的,学生在实习期间所开的处方,必须经过老师的严格审查才能使用,如果在技术上过不了关,学生是绝对不能出师和独立行医的。
  古代官方的中医教育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刘宋王朝。隋唐时期,政府设太医署,是当时的医疗单位兼医学教育机构,分为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等,学生先学习《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甲乙经》等基础课程,再分科学习。京都还另设药园一所,培养药学人才。此外,当时有的州还建立了地方性医学教育机构。宋代设太医局,为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医政则另设翰林医官院进行专门管理。其课程有《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圣惠方》及本草学,并有严格的临证实习制度。北宋中叶以后,地方医学教育普遍建立,并一直沿袭到金元时代。明代设太医院,主管医学教育,医学生由医家子弟及各地的医官、医士中经考试择优选入,课程包括《素问》、《难经》、《本草》、《脉经》、《脉诀》及本专科的重要方书。清代在太医院中设教习所教授学生,学生来源由医官保送,课程主要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医宗金鉴》等。
  虽然历朝均有官办的医学教育机构,但总体而言,“师传”和“家传”始终在医学教育中占有主体地位,是古代中医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特征。

  现代中医教育的特点与问题
  现代中医教育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各地高等及中等中医院校的成立。应当肯定,近50年来,中医院校在继承中医药文化、培养现代中医药人才以及中医药临床和现代化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立起了一整套颇具规模的教学体系。此外,很多中医院校还承担了涉外教学、培训和临床工作,培养了很多外籍中医人才,对传播中医文化、扩大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做出了贡献。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目前中医的景况并不让人乐观。中医院校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难、中医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处于较低水平、临床中医师的收入普遍且明显低于西医师等现象,从侧面反映出中医在卫生领域居于次要地位、不受社会重视的现状。中医当前的危机在于中医自身对中医理论的相信度日差,临床水平下降,中医成才周期长,青年人才凋零、少有高手出现甚至“一代不如一代”。笔者认为,中医现在不是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而是生存和消亡的问题,中医在未来能否继续存在?以何种状态存在?这是我们所有中医工作者都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门学科的兴衰存亡,依靠的不是外在的门面和虚荣,而是真正热爱本专业并能担当起本专业继承和发扬的责任的人才。中医之所以出现眼前的诸多问题,排除现代医学蓬勃发展、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等客观因素外,其根本原因,是人才的问题,而人才问题的关键,是在于中医教育体制上。由于现代中医教育直接借用了西医院校的学科教育模式,脱离了中医的学术特点,从而造成了其与中医人才的成长规律不相适应的局面。综观目前的中医教育,存在有如下问题:

  一、学生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其他各类学科如文科类的中文、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理工类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西医以及音乐、美术等,在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之前,学生都有在中学阶段的专业基础。而与这些学科不同,学生在进入中医院校时,其专业基础相当贫乏,尤其是面对中医所依赖的中国传统哲学体系、思辩方法和大量的古代经典医籍,学生们普遍感到茫然和困惑,因为他们在中学阶段所接触的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与中医是格格不入的,中学的古汉语基础也不足以应付中医古籍的阅读。3年至5年的专业学习,很少能直接造就出一名合格的中医,而在这个阶段能完成中医文化背景和思维方法的转化和形成,就已经很不错了。

  二、大规模的殿堂式教育。不论大学、中专,都是大批量招收学生,集中授课。老师上课则来,下课即走,与学生是松散的关系。除了考试前的重点辅导,学生很少主动找老师进行较深入的学习和交流。

  三、重编教材,不重经典。普遍采用新编教材,如将《黄帝内经》改编为中医基础理论,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改编为中医临床基础,将经典著作条分缕析、改头换面等。经典著作只作为中医专业的课程,其他专业多数不开经典课,而只将其作为选修课。

  四、分科精细。如针灸学被分为经络学、腧穴学、针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等课程,甚至有的学校将中医基础理论又分为中医学导论、阴阳五行、中医脏象学、中医病机学、中医防治学等课程。

  五、对学生要求降低。很少要求学生大量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诀及经典著作原文,教材内容分重点、非重点,一般考试只要求掌握重点内容。如中医专业只要求背诵200余首重点方歌,针灸专业只要求背诵100余个重点穴位的定位,而且考试过后又如数忘记。真正有志于中医的学生完全靠自觉增加学习内容。

  六、考试考核形式化。对知识的掌握以考试及格为准,而相对课程总体而言,考试范围小,不足以衡量学生所学。

  七、基础与临床分离。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时不接触临床,临床实习后又不再温习理论,二者处于脱节状态,不能有机地结合。

  八、除中医课程以外,安排从基础到临床一系列的西医课程。表面上是“中西医并重”,实际上是“重西轻中”。过去用的是中医院校自编的西医教材,近年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临床需要”,一些学校开始选用西医院校的西医教材甚至英文原版教材。临床实习中,也是以西医诊疗技术的训练为重点内容。

  九、学生课业负担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生除了要学好中医、西医的专业课程,还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学习英语或其他外语,以应付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或相关外语等级考试。

  十、毕业生难以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在中医院校尤其突出,中医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各类专业中处于较低水平,给在读学生以极大压力,许多学生不得不提前联系工作单位,从而耽误正常的学习和临床实习。
  总之,传统中医“师传”教育所讲究的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等,在现代中医教育中已经缺失了。少数学者以传统的标准对自己严格要求,依靠的是他们对中医的认识和领悟,而不能在体制上予以把握。以上问题,是造成当今中医专业学生专业基础差、临床能力不强,学术上中亦不中、西亦不西,思想上对本专业前途没有信心等现状的原因。

  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几点建议
  中医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中医院校的学生缺少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古汉语和古典文学基础差是其中的关键之处,如果能将这一问题解决好,相信至少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课程安排、教学方法上,中医教育也有许多值得改进之处。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中医教育从小抓起。所谓从小抓起,笔者认为是在学龄阶段,也就是7岁左右开始进行中医基础教育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花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让小孩接触或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儒家和中医的一些经典著作,早期培养中医思维模式,锻炼“童子功”,甚至让他们接触一些临床工作,将对其成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当然,让谁来学习,谁愿意来学习,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搞“一刀切”。也许在某些人看来,这种想法似乎过于天真、幼稚,认为让小娃娃去学习中医这种老古董,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然而我们随便举些例子,如音乐、舞蹈、美术、戏曲、体育等,无不强调从小抓起,邓小平同志也曾提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似乎也从未见到有谁反对过,所以这些艺术或技术门类才会出现众多的人才,进而带动本行业的发展。然则中医与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相比,是不是就低人一等、矮人一截,是不是就不值得这么郑重其事地让小娃娃们去学习,这个问题自有公论,非本文讨论范畴。河北行唐的傅路江先生自办私塾所开的课程中,就有《医学三字经》一门,傅路江先生和他的父亲都是中医,也许他们想到,在他们所教育的后辈子弟中,将来可能会出现学习中医的人,同时对中医著作的文化内涵有肯定的认识,所以才会选择医学启蒙读物作教材。而对中医不了解或了解很少的人,是不会想到为中医的未来人才做基础教育工作的,所以中医基础教育的工作,还是应该由中医界人士自己来做。

  二、在中医院校中大力开展“读经”教育。所谓读经,即诵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汤头歌诀》、《医宗金鉴》等经典名著,对一些重点篇章应做到背诵。尊崇经典、重视经典,是中医教育的传统,历史上的中医教育,不论是私人授徒,还是官办学校,四大经典等医学名著始终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材。相应地,取消某些新编教材,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等。有些所谓的教育专家极力反对以背诵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却不知背诵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当大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已经过了长达数千年的教学实践而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古代中医有许多歌赋体教材,如《医学三字经》、《四言脉诀》、《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伤寒百症歌》、《标幽赋》、《医宗金鉴》等,琅琅上口,记诵方便,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邓铁涛、广西中医学院的刘力红等是“诵读经典,振兴中医”的大力倡导者。“疯狂英语”的倡导者李阳先生,针对中国人学英语不成功的现象提出以背诵英语文章和句法为解决之道,其理论基础乃是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也就是私塾教育所常用的方法。

  三、取消某些西医课程。目前中医院校的西医课程相当庞杂,几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好像是为培养一个纯粹的西医师而开设的。然而效果如何呢?许多课程如《医用物理学》、《医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在考试过后即被学生抛在脑后,结果学生博而不精,专而不透,反倒什么都没学好,而且影响了中医课程的学习,中不中,西不西,两条腿都走不好,此类课程,不如取消。相应地,可通过中西比较医学史等课程的学习从总体上对西医进行把握,正如西医院校并未要求学生学习过多的中医课程,而仅有一门《中医学》对中医进行简略的介绍。有些私塾的音乐课很简单,就是中国和世界经典名曲欣赏,不像学校的音乐教材,基础乐理一大堆,声乐、器乐面面俱到,一副培养音乐家的架势,结果学生并不感兴趣,那些条条框框就像紧箍咒一般,反而使一些本来很喜欢音乐课的学生变得对音乐毫无感觉甚至产生畏惧和厌恶情绪。与其如此,不如打碎框架,重点突破,既能迎合学生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的学习从自发、自愿走向自觉。

  四、增设人文、艺术类课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丰富的古代文化内容。可以说,中医与人文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是中医教育的应有之义。今天,如果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对中医的学习和研究就无法深入到一定的程度。古代的许多著名医家都有深厚的儒学修养作为学医的基础,孙思邈云:“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二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提倡医生学习儒家经典及诸子著作,欲完全遵照孙思邈的要求去做,也许并不可行,但确有必要在中医院校开设一些人文、艺术类课程,如《中国哲学史》、《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中西医学史》、《内经的哲学与中医学方法》、《美学概论》等,以及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医养生学、书法、绘画、音乐欣赏等,有些课程可以作为必修课,有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刘桂荣先生提出,中医教育应从传授知识和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专业则结合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在这一点上,国外的医科大学对人文科学教育的重视远甚于中国。目前国内已有一些理工类、综合类高校针对学生人文素质修养不足的现状,专门开设了一定的人文、艺术课程,笔者认为中医专业的学生更加需要。如我校的体育课所教授的24式简化太极拳,因为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在课堂学习后远远达不到相应的技术要求,于是许多爱好太极拳的同学自发地跟随校内外的一些太极拳高手进行学习、锻炼,一方面增强了体质,对中国传统的太极拳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某些中医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元气学说等的理解和感悟。

  五、恢复“师传授受”的教育方法。师承制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有效方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后,实施了“名中医带徒”的政策,此举受到中医界的广泛赞誉。笔者以为,这一政策在中医教育中可以有一定范围的扩大,除了现有的硕、博士生跟师学习之外,还可以针对本科生实施此方法,由固定的一位老师负责少数几名学生,在基础、临床各方面给学生以详尽的指导并严格要求之,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将不无裨益之处。当然,目前高校不断扩招,学生增多而师资力量相应减弱,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解决办法可以考虑缩小招生规模。目前招生人数过多,师资相对较弱,一些学校不得不外聘教师或让在读硕、博士研究生担任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有下降趋势,如果学生人数减少,将有利于“精英”人才的培养。同时,由于社会上的中医医院的数量远远少于西医院,对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小,结果造成中医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许多学生迫于压力,改学西医各专业,以谋生路。既如此,当初直接进西医院校好了,又何必到中医学院绕个大圈子呢?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