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的问与答的形式的心得......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laotun 于 2006-10-27, 06:09:42:

http://www2.beareyes.com.cn/bbs/pc006.htm

下面是关于中医的问与答的形式的心得.中间会不断有改变,删节和增加.

核心问题:
1.中医是一个模型和根据此模型进行的分析.
2.此模型的设计是不符合科学的.
3.脱离此模型则中医不复存在.
4.经验知识没有参与此模型中.
5.经验知识于中医的关系的确切描述.

要点:
1.模型的各个部件的关系遵守的规律机械粗糙.
2.模型设计中机械硬性规定各种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
3.在没有足够信息的情况下设计模型.
4.解决的方式不能令人信服.

###############################################################################################
# 问题一:什么是中医
###############################################################################################

中医是一个用十分机械的限制来进行严格规定的人体和疾病运转的模型.

这是一个必须要首先加以明确的概念.

中医里面所有的概念,天人合一,三阴三阳,六气,五脏,六腑,八纲辩证,一十二根经脉已及其他经和络,都是遵循一些严格定义的规定来运做的.

这里并没有所谓的灵活的余地.这是一个最为容易被混淆的地方.中医的所谓的灵活,并不是说可以把量的性质进行任意的改变,他的灵活的实质意义其是所描述的量的界定的参考系是相对的.也即,一个变量,当它放在一个参照系里面的时候,是一个定义,比如是阴.但放在另外的一个参照系里面,它就可能是另外的一个定义,比如说,是阳.

同样容易产生混淆的一个地方是,中医用同样的定义来描述的不同意义的量,最典型的是三个不同参照系,一个是在时间上,一个是在强度上,一个是在性质上.

中医对人体的脏器进行了严格的定义,进行定义所使用的条件里,互相之间的关系要远强于该脏器实际的功能.

中医对所有的物理现象的性质都按其所当时所能得到的知识对设定的方式进行了规定,并在整个模型中和模型的运行分析中严格遵守这些规定.

所有上面的描述同样适用于中药的理论.

中医里的中药的规定同样遵循前面说述的中医的基础模型.

中医是一个机械的唯心的理论.

###############################################################################################
# 问题二:什么是阴阳
###############################################################################################
中医使用阴和阳作为物质现象的相对的两个性质的描述.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
(摘自金匮真言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篇)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摘自阴阳应象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篇)
随后将对阴和阳的定义进行更加严格意义上的分类.

这是些非常严格精确的定义.其中容易令人迷惑的地方,如"薄为阴之阳","薄为阳之阴",则如前所述,乃是相对与不同的参照系所言.实际上是一种不同程度的描述,薄为阴之阳,表示的是用阴来定义的气味中比较淡薄的味道,也即阴的程度比较弱.

如前所述,在这继续强调:中医对所有其处理的问题的描述,也即起阴阳的性质,都有明确定义的根据.名词的不同并不代表着性质意义的变化,而是一种相对的描述.如五脏中的心是阴性的,但在五脏里,却是最靠上和最靠外的,所以又为阳.

类似这种描述,类似一种语言游戏,但却使中医在模型分析中的用来进行质和量的定义的词汇的缺乏所造成的困难雪上加霜,现实中限制了中医的学习和发展.

阴和阳分别被分为三个段,段的单位可以是程度,也可能是时间,也可能是性质(此处尚需要讨论).

这三个段被定义如下:

三阳:太阳,阳明,少阳.
三阴:太阴,厥阴,少阴.


三阴三阳是中医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


"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摘自阴阳离合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篇)
"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摘自至真要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四篇)

阳明被规定为阳中之阳,太阴为阴中之阴,按强度,三阳中,阳明为最强,太阳其次,少阳最弱.三阴中,太阴最阴,少阴其次,厥阴最弱.

请注意,这里,这两个定义可能会同时在三个完全不同的参照系里被使用.在一个描述里出现的几个不同的阴阳可能是分别描述时间,程度和性质.

三阴三阳在中医的一些体系中又被合称为六经,是一种根据疾病的性质进行分类上的定义.


###############################################################################################
# 问题三:五行,什么是五行相生相克.
###############################################################################################


###############################################################################################
# 问题四:什么是天人合一.
###############################################################################################

###############################################################################################
# 问题五:什么是六气.
###############################################################################################


###############################################################################################
# 讨论:
###############################################################################################

在玉机真藏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九篇,有这样的一段话: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
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
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
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
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

所有这些五脏之间的气的转移的规律,都是根据五行和五脏的对应关系和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概念来确定的:

玉机真藏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九篇里说: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我们举第一段为例:

(1)肝受气于心,(2)传之于脾,(3)气舍于肾,(4)至肺而死。

五行和五脏的对应:

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肾为水,肺为金.

根据的规律是:(1)木生火,(2)木克土,(3)水生木,(4)金克木.

这里:
(1):"五脏受气于其所生":按五行相生的道理,木生火,火是木产生的,而火为心,所以有"肝受气于心",也即肝接受它所产生的心的气.
(2):"传之于其所胜":按五行相克的道理,木克土,木头可以把土围起来,构筑成建筑,而土为脾,所以有"肝气传之于脾".
(3):"气舍于其所生":按五行相生的道理,是水产生的木,而水为肾,也即肝为肾所生.所以有"肝气舍于肾".
(4):"死于其所不胜":金克木,而金为肺,所以有"肝气至肺而死".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