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奴才又有好电视剧献上了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磁人 于 2006-10-17, 10:38:56:

中国青年报

作者:乐毅

最近,86岁的柏杨宣布封笔。柏杨最后发表一文的结尾是:“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南方报业网》10月14日)

我看着这话,感慨良多。作为一个大陆人,无端地生出些羞愧来。柏杨晚年致力于把《资治通鉴》翻译成白话。老实说,从专业的角度看,那并不是一本特别出色的书。但是作为一本普及性的历史读本,还是有着其价值的——尤其是在对比了我们这些年在普及历史知识上所做的工作以后。

我并非什么专家,但自信还可忝居历史爱好者之列吧。正说的历史大剧一般都会看看,可这几年来,看电视上热播的那些历史正剧,却屡屡有呕血三升的感觉。

哲人有言: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话的确有着几分道理,由于角度和立场的不同,同一段历史,常常会被不同的人解读成完全不同的样子。而且你也很难说谁就一定对,谁就一定不对。但这里面还是有一条底线,那就是:你不能把这个小姑娘的脚硬裹成三寸金莲,以满足某些人的变态爱好。可我们现在一些历史正剧的编剧,却似乎很有着些食痂癖好。

不拿最近的那个《传奇皇帝朱元璋》来举例,那太不入流了;也不拿那个宣传“世上万苦皇帝最苦”的《雍正皇朝》来举例,那远了一点;就拿最近又在本城某一电视台重播的《汉武大帝》来说事吧。

电视剧一开场,就是司马迁在刘彻面前诚惶诚恐,高呼:“万岁圣明!明见万里!臣就是只小蚊子,鼠目寸光……”有网友很困惑:这就是我们的太史公么?那个倔强高贵的太史公么?历史上有没有过这一场见面已不可考了,史料中也的确记载司马迁有过类似的话。但是,那是官样文章呢?还是真心话呢?相信略略读过《史记》和《报任安书》的人都会明白。我们的编剧大人就真的不明白么?

特别值得人们玩味的是,上世纪80年代,也拍过一部《汉武帝》的正剧,里面也用了这场见面作开场戏。可里面是刘彻对司马迁说:“你,是天下唯一一个不曾从精神上臣服于朕的人。但是,朕因此敬佩你!”为什么在上个世纪,是一个社会的权威向一个社会的良心表达敬意,到了新世纪,却让一个社会的良心匍匐在一个社会的权威面前叩头如捣蒜呢?

剧中还有一个有趣的人物改编:郭解。郭解之死,在历史上是明显的枉法裁决。但是,家贫、侠名满天下的郭解,在剧中却被描绘成了一恶霸大地主,与大贪官田羛、阴谋家淮南王勾结,最后试图刺杀汉武帝,被剧中最正面的人物、皇帝的好臣仆卫青所诛。可在历史上,正是这位一代名将卫青曾为郭解仗义执言。

作为一个有能力以武犯禁的侠者,郭解这类人物的存在,的确表明了有一股独立于皇权之外的民间力量存在着。汉武帝看了不顺眼,要找个由头把他杀掉,以“独裁者的理性”而言,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即使你是要从汉武帝的立场上写这部戏,只需如此为刘彻辩解一下也就可以了。何至于要篡改历史呢?

讴歌明君威权,抹杀独立人格,似乎成了我们某些编剧的特别喜好。

记得香港《电影双周刊》的主编罗维明说过这么几句有意思的话,大意是大陆拍的是历史剧,我们拍的是古装剧,我们做不到他们那样,一瓢一碗都依样仿造,我们拍皇帝出巡,也不过是十几二十人的场面……因为归根结底,历史是他们搞的,不是我们搞的。这话说得老实、谦卑。但是细品下去,是不是也含着一种讽喻的味道呢?

多年来,对于港台产的戏说剧,我虽然常常不以为然,却也不敢生出鄙视之心。而今天,面对垂垂老矣的柏杨依然发出这样金石掷地的声音,我更是心生羞愧之情。当然,我也知道,更应该在柏杨面前感到羞愧的,并不是我。(原标题:对君王的赞歌声中历史面目全非)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