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不过。。。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逐草天涯 于 2006-08-31, 12:33:15:

回答: 已有报道,请看连接 由 yao 于 2006-08-31, 09:21:29:

被“新闻报道”和“记者”们骗的太多,还是希望能读到老兄本人了解的第一手资料。。。

范教授97年就回来了,似乎不象赶这一拨的,不知道会不会好点。看多了“中国魏”“肖氏反射弧”等,对“范定理”就感觉有点不踏实了。


访范更华教授

1月10日下午,我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范更华从北京载誉归来(如图)。在9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暨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他的“哈密顿圈及圈覆盖理论”项目,荣获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前,我省省属高校还未有人获此殊荣。
  范更华这次获奖的项目叫“哈密顿圈及圈覆盖理论”。他向记者解释,现实世界中的许多问题的数学抽象形式可以用图来描述。如互联网、交通网、通讯网、集成电路、分子结构等都可用图来描述。对图的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的数学学科:图论这个项目。过图中每点恰好一次的圈称为哈密顿圈。
  主要是从事图的长圈,尤其是哈密顿圈的存在性以及图的圈覆盖理论的研究,属有应用背景的基础理论研究。他举例,在一个城市,特别是像美国的大城市,有很多取款机,那么,如何制定出一个最优的路线,使运钞车过每个提款机一次就能运完?这时,取款机是点,路线是圈,这个理论告诉你在某种条件下,路线图就能形成一个圈。
  哈密顿圈问题是图论最古老的研究课题之一,是至今未解决的世界难题,在许多领域有着重要应用。经过多年艰苦攻克,范更华的这一项目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证明了若图中每对距离为2的点中有一点的度数至少是图的点数的一半,则该图存在哈密顿圈。此成果引发了大量后续工作,以“范定理”、“范条件”、“范类型”被广泛引用而出现于多种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并作为定理出现在国外的教科书中。
“歪打正着学了图论
灵光一闪发现定理”
  范更华说自己是“歪打正着”做起图论研究的。在中学时代,范更华更喜欢物理。本科毕业后,他留校当了助教,1981年,他随当时的系主任康金章教授参加了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听到几位中科院的老师在谈图论,当时的他就对这门刚刚在国内兴起的学科产生了兴趣。1982年,范更华考上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攻读硕士,从此开始了他的图论研究。
  “其实当年的研究条件不好,但是当时年青,搞起研究来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在攻读研究生的两年时间里,范更华在广泛了解图论的基础上开始了自己的创新,1983年底,学生宿舍楼翻新,研究所把他们安排在中关村的一个小旅馆里住宿,就是在那个小旅馆里,积淀了两年的范更华有一天在思考时,突然灵光一闪,发现了研究的新方向,极度兴奋的他很快将之成文,这就是后来的“范定理”,当时范更华年仅26岁。
  在即将研究生毕业时,国际图论界的权威Bondy教授来中科院讲学,范更华将自己的毕业论文给了Bondy教授一份。Bondy教授当天看过论文后就表示,希望范更华将论文投稿到由他任主编的国际组合数学界权威刊物《组合论》上发表(第二年,该刊物全文发表了范更华的硕士毕业论文),同时还希望范更华能到他所在的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Bondy教授的帮助下,范更华获得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全额资助(该大学的组合优化系是当时全世界最强的组合数学与图论的研究单位),开始在Bondy教授门下继续他的图论研究。
  “Bondy教授严谨的作风和高尚的人格至今仍然在影响着我”,谈及导师时范更华这样说。有一件小事让范更华至今念念不忘,刚到加拿大时,范更华在自己的学术论文上加上导师的名字,论文交给Bondy教授后,他严肃地说“我对你的这篇论文没有任何实质性贡献,请不要挂我的名字”。现在的范更华也一直遵循这一原则,只要自己对学生的论文没有实质性的贡献,绝不挂名。
“我一定会做出事情来的”
  “出于文化的认同感,我回国了。”1997年,范更华放弃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终身教授职位,应聘中科院“百人计划”回国工作,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离散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福建有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更重要的是省委省政府有把福州大学建设好的决心,让我回到母校,我想我一定会做出事情来的。” 2002年,范更华毅然从北京回到母校福州大学。
  2002年12月,全国首家“离散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在福州大学成立,范更华挑起了中心主任的重担。今年这个中心已经获批准设立应用数学博士点。谈起今后的发展计划,范更华说:“我们要把中心建设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时挑选并培养能够进入这个领域进行研究的年轻人继续拓展我们的研究。”
“他给人感觉是一个
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功的人”
  据范更华的同事、福州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常安和离散中心副主任宝升介绍,范更华主要从事的基础理论研究在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困难的事,一些专家从寄出论文到发表,间隔时间短则一年,长则10年,而范更华的论文通常较短时间就能发表。“一是他的研究解决了世界上公认的难题,二是他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证明最繁杂的数学定理。很多人能做到其中之一,但两条都做到的少之又少。 ”他们如是评价。
  同事眼中的范更华是一个治学严谨、勤奋钻研、正直善良的人。“在我们看来他的生活很单纯,也很简单,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了许多人在他四周,他给人感觉是一个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功的人。”只身回到国内后,范更华的生活就在办公室和宿舍之间来回。“你们看晚上办公室的灯最后灭的一定就是范更华副校长的办公室”宝升说。熬夜对于范更华来说是经常的事情。担任副校长后行政事务日益繁多,“但我觉得学术是我的主要路线,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就要走下去。”
  正是本着这样的信念,范更华每周都要参加学生的学术讨论,在认真听取学生见解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讨论是最容易迸发出火花的形式”范更华这样说。
“年轻人要敢于创新”
  谈到对年轻一代的希望时,范更华说,现在的教育体制有严重的缺陷。对年轻人来说,其自身要能够抵挡各种诱惑,静心研究;对国家和社会来说,要为年轻人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之安心工作。“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能量,不要给学生太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年轻的时候是出创新成果的黄金时期,要敢于创新。”范更华的这句话也是他自己经历的总结,也是对年轻一代的希望。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