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关于电影名字的闲扯 [马伯庸]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clear 于 2006-08-09, 13:54:59:

闲扯而已,没什么主题,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全是个人主观感慨。若是不留神诋毁了谁谁心爱的片子,莫怪莫怪。

《玫瑰玫瑰我爱你》英文歌词里有这么一句:“east is east, west is west, we are far apart.” 我在新西兰留学的时候,偶尔去中餐馆子吃饭,发现菜单上的中文和英文不尽相同。中文菜名基本都是四字一句,琅琅上口,而英文看起来不象名字,倒象是原料列表。比如扬州炒饭,就叫egg &vegetable fried rice, 宫保鸡丁就叫Red peppers, boneless chicken with roasted peanuts in a hot gravy,一点也不风雅。

后来跟老板娘熟了,聊起这事,她就说了个真事与我们听:话说当年有位华人来到新西兰,雄心勃勃要开个饭馆给那群洋鬼宣我中华圣菜。馆子开了,厨子请得了,执照也批下来了,谁想到开业才三天,外面就被抗议者围了个水泄不通。为什么?因为这店里有道菜叫红烧狮子头,老板直接直译成英文叫bouilli of lion head。结果惊起一群动物保护组织的人,心想我新西兰首善之地,平日就是看到只麻雀也要放生,这中国人竟敢公然卖起狮子肉,不能忍。亏这老板殚精竭虑翻字典翻出个法文单词bouilli,自以为风雅,结果却惹出这等祸事。

最后这事结局自然是老板登报道歉澄清,乖乖把菜名改回成pork ball,这才消停。

这个故事我后来听过N个版本,有说这餐馆是在加拿大开的,有说是在美国开的,有的还说那菜不是红烧狮子头,而是蚂蚁上树。

甭管这事的真伪,反正洋鬼子心地实称,不会起风雅名字,这是事实。外国人若是演《报菜名》,只消直接念饭店的原料进货单就够了。

饱暖思淫欲,在中餐厅吃饱饭就想看电影消遣,不免回想起当年钻录像厅的童年时光。那时节电影院里尽是雷锋焦裕禄,偶尔热闹的也不过大决战而已,哪如录像厅里“魔鬼终结者”、“杀人惊魂夜”来的刺激。

后来科技昌明,录像带换成了VCD,又换成了DVD。我也年岁渐长,洋文总算也识得几个,再找来洋片子来看,不免会扫上几眼英文标题。时间长了,却发现原来这洋鬼子拍电影花样百出,起名字的艺术却跟他们起菜名一样,朴实无华。咱们中国人喜欢四字一句,或者五字一句,一则听起来丰满,二则读起来有节奏,琅琅上口。而老外显然没这爱好,四个单词组成的电影名少之又少,多是一字或者两个字就全部搞定。

当然啊,我可不是说他们名字起的不好,只是看的电影多了,发现许多如雷贯耳的名片中文译名威风八面,英文名却简单至极,就好像红烧狮子头成了pork ball一样。

就拿《魔鬼终结者》来说吧,这个中文翻译名声赫赫,而英文原名就是简简单单一个单词terminator,没花活儿也没花边儿。加州州长的另外一部猛片《蒸发密令》还原成英文,只不过也是简简单单一个单词:Eraser,原意是擦除器、橡皮。说实话……比之中文名的震撼程度,这两个英文名的感觉可差的太多了。若是我当年看录像时看到的是《结束的人》和《擦除》,铁定不会进去看的。

其实这类“一词通”的名字是好莱坞电影里十分常见,大概美国人喜欢一目了然,不喜欢拐弯抹角,能找到一个字表达出含义的,绝不用两个字,只求意思到了便罢。

比如去年那超豪华阵容的垃圾片“木马屠城”,中文名甭管贴切与否,好歹色香味都有,主谓宾俱全,英文名则一个字“Troy”,国人见了总觉得淡薄了点。

还有那“黑客帝国”和“22世纪杀人网络”,我承认这两个名字俗气不堪,都不靠谱儿,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俩名字很吸引眼球。再回过头来看英文原名,就是Matrix一个字而已。后来两部学乖了,加了副标题,也不过两个单词Reload和Revolution。真是惜墨如金。

金凯瑞以前有部名作《变相怪杰》,中文名翻译的也不错,而英文仍旧是一个字,而且既不如TROY有文化底蕴也不象MATRIX一样新潮,连四级没过的中国大学生都认识:MASK,面具。

还有斯皮尔格格大爷去年跟汉克斯老爷、泽塔琼斯老奶奶合拍The Terminal,眼神不好的只怕跟The Terminator弄混,好在中文译者发挥了一下才情,渲染成了《幸福终点站》,才算提炼出这部片子的整体色调。

有一部片子我特别喜欢,电影讲的是主角在一个电话亭里被人拿狙击枪瞄着,只要他胆敢放下话筒就会被杀,于是主角只好不停地听那人唠叨,直到濒临精神崩溃。很不错的片子,节奏也罢,演技也罢都可圈可点,只是英文名单调的紧,叫the phone booth,直译为电话亭,让人看完这名字不知道是什么类型的片子。我记得当时在电影院里还有几个傻大黑粗的新西兰小MM,散场的时候一边离开一边抱怨说还以为是浪漫爱情片呢。真是新西兰窦娥,冤呐。

即使是那部感动了天下无数怨男旷女的泰坦尼克号,原名也只一个字TITANIC。亏得这单词长,一个单词足够翻译成四、五个中文音节,叫泰坦尼克也罢,铁达尼号也罢,都符合中国人四字一句的节奏美学。当年那轮船要叫个rose、mary、john什么的,真不知道这电影名该怎么起了。

其他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近两年的几部名片什么Sign(恶兆),Hole(鬼地方),Identity(致命ID), Forgotten(灵异拼图), Village(灵异村庄),others(小岛惊魂)全是单字蹦出来。什么?你问怎么这全是恐怖片……晤,个人爱好,个人爱好。敢情编剧导演偏要学五散人里的冷先生,就会说些“小心,怪鱼,吃你”之类言简意赅的单字。

按说恐怖片嘛,怎么也得在标题上渲染渲染,好钓钓观众胃口。光看我刚才列举的那几部片子的中文译名,俗归俗,也能叫人悚然一惊。可若单单列举英文名的话,恐怕大家都以为是托福词库呢。那The others中文翻译成《小岛惊魂》虽然恶俗,我们也实在不能怪译者,试想若是直译THE OTHERS成“他们”,该是何等乏味呵。

这还算是有创意的,以前我每次去恐怖片栏柜租片子,满眼见的全是DEAD、DEVIL、HORROR、TERRIFIC,FEAR,就这么几个词反覆组合排列。就连彼得·杰克逊,也让我逮到他早年的一部精品Braindead, 大名鼎鼎的《群尸玩过界》。近年还连续看到了几部什么THE HOUSE OF THOUSAND DEAD(千尸之屋), THE DAWN OF DEAD(僵尸的黎明),全是同一类。我唯一觉得名字起得又酷又有创意的是一部叫EIGHT LEGGED FEAR的片子,直译为八脚怪,讲蜘蛛吃人的,颇有味道,只可惜那是一部大烂片………唯一的异数大约就是I know what you did last summer系列了(我知道你去年夏天作了什么),很少见好莱坞电影名起的如此罗嗦的。唯一能与之比肩的恐怕只有How to lose a man in ten days.

当然啦,我也不是说一个字的名字就不好,有些电影用一个字点到为止,剩下的留给观众细细品味。你象老梅尔·吉布森的Patriot《爱国者》就挺好,多一个字都嫌做作。同样还是他的The Passion Of Jesus, 也是恰到好处,两个字颇有内敛的激情,反倒是中文译名《耶稣受难曲》不着四六。

但这样就有一个大问题。有些单名的电影,用词比较偏,诸如Troy, Exorcist(驱魔人,又译大法师),都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里几万年也用不着一回的词,也罢;但那些象Village, Others, Delivery, 这些单词的使用频率都特别高,就比较麻烦了。现在每一部电影都会建一个网站,地址就是电影名字加后缀;象这类以单个常用词为名字的电影,域名早被占完了,所以他们不得不在名字后面加THEMOVIE用以区别。我每次看见预告片上这么写,都担心如果大家都用常用词,以后会不会把域名都浪费完。

不过要说老外脑子不转筋,也是冤枉。其实人家也玩意境,还是有不少名字起的既含蓄又典雅,首推the silence of lamb《沉默的羔羊》,英文已经是韵味说尽了,中文即使直译也一样味道十足。就着霍普金斯那两道湛蓝色的邪恶眼神,光是回味这个名字就让人浑身起寒战了。《出水芙蓉》,英文叫million dollar mermaid,两个名字虽不尽相同,但都值得反复品味。Lolita《一枝梨花压海棠》则上升到了一个新境界,可惜Lolita这个词已经被一些Lolicon污染了,还有Wind Talker(风语者),Horse Whisperer(马语者),Walk In The Cloud(云中漫步),都是取其神而不着相的典范。

偶尔也有玩玩文字游戏的,象威尔史密斯那部Wild Wild West(飙风战警),光看名字就让人想乐。至于小汤哥的Eyes Wild Shut,连中文名都玩了个花活儿叫《大开眼戒》,相映成趣。还有金凯瑞的Me, Myself & Irene,两个不同的第一人称代词搁到一起,充分表现出电影里主角精神分裂的特点。

成龙在好莱坞拍的那两部片子,shanghai noon和shanghai knight,其实也是文字游戏的一种。电影里当然跟真正的上海毫不沾边,其实shanghai在英文里和China一样也代表中国的意思,只是词性更偏向于贬意,因为shanghai还有一个词意是拐骗、诈骗。窃以为成龙用这么一个字用片名,实在有些不妥。扯远了,Shanghai Noon——中文翻译叫赎金之王,假大空,不去理它——其实玩的也是一个谐音,为的是向美国西部名片High Noon致敬。(题外话,High Noon这部片子有一个中文译名叫作龙城歼霸……),所以才会把命名为xxx hai noon。而第二部呢?叫作Shanghai Knight, Knight意思是骑士,但是K不发音,所以Knight发音和night一样,前一部既是Noon正午,那么第二部自然也该是晚上Night了,这里是个谐音双关。可惜成龙不拍第三部了,不然第三部的名字不知道是该叫Shanghai mean knight, 还是Shanghai Down…………

外国人在翻译中国电影名的时候,就好像对付中国菜一样,甭管你中文名叫什么,一律按电影内容直译;说的语文课点,咱们起名字追求的是中心思想,而外国人起名字要的是段落大意。《十面埋伏》在海外上映的时候,英文名叫作“the house of flying daggers”(其实如果他们认真看过这片子,就该知道剧情大意不是飞刀门,而是 wild fuxking time and time again),《霸王别姬》更过分,叫Farewell, My Concubine,直译别了我的小老婆,真是毫不含蓄,直切实质。所以要是有机会去国外的录像带店逛,看到名字拖的老长老长,甭问,90%是中国电影。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那部Crouching Tiger and Hidden Dragon《卧虎藏龙》,也不知老外念着绕不绕嘴。反正我单知道新西兰电影院很郁闷,他们的横条信息屏幕显示不下,于是干脆简称为CTHD。

其实如果看港片看多了,仔细注意中文下的英文字幕,就会发现虽然那些都是港人自译,也能发现不少奇趣之处。史迪芬周的片子人人都烂熟于心,《唐伯虎点秋香》的英文名就叫the fighting scholar,大见异趣。一代不朽之作《英雄本色》,英文翻成a better tomorrow,比照电影结尾之处,叫人读之心中一酸。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周润发曾经拍过一部严肃题材的郁达夫传奇,英文叫the cheery blossoms, 可以说已经超越了中文冷冰冰的传记色彩。而近两年的香港电影奇迹《无间道》,则充分考虑了外国人不懂佛经的现实,直接了当翻译成Infernal affairs, 还好,还好不是Continuing suffering from Hell。

既然说到这个,就不能不提到广大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了,他们创造了很多神迹,很多乏味的英文名经他们的手化腐朽为神奇,但也有一些化神奇为腐朽,或者化腐朽为更腐朽。

普通一点的,象是把金凯瑞的liar liar翻译成《大话王》,Me, Myself & Irene翻成《一个头两个大》,都是平凡中见闪光。有些文学素养都特别高,喜欢逮找机会就要发挥一下。有些发挥的恰到好处,给片子添色不少:比如Top Gun翻译成壮志凌云,形散而神似,可谓神来之笔;Bridge of Madison Country译成廊桥遗梦,更是比原文胜过一筹。有些则才情太盛,把The Sound of Music翻译成仙乐飘飘到处闻、真善美,就真叫人毛骨悚然。

说个题外话,the day after tomorrow在国内被翻译成“后天”,被人嘲笑。我觉得不冤枉,这个标题的原意应了那句宣传语“the day after tomorrow, where we will be”, 强调的是明天过后无处容身的绝望,重点是“之后”。翻译成“后天”语意上没错,可原文中强调的重点却没有了,变成了一个单纯的时间代词,无法让人体会到面对未知未来的惶恐。何况从语感上来说,“明日之后”四字一句,也比“后天”也更符合中国人的节奏美感。

扯远了,拉回来。当年初见港台的翻译,觉得剽悍十足,什么终结者、标杀令、特急追杀,生猛到没边儿。可看多了就有点不是味儿,有些审美疲劳,暗地里嘀咕怎么老是这调调儿。最新的一个例子,WORLD WAR译作《强战世界》。

后来我为这事儿特意咨询了一个台湾mm,她听完挺惊讶,反问我:
“这不挺好的么?”
“可这译名和原名明摆着谁也不挨谁,怎么看呐?”

“可是多方便啊。施瓦辛格的片子,就一律译成XX终结者,布拉得彼特的片子,就一律译为XX追击令,尚格云顿的片子,就一律译为极度XX。只要一看片名,就知道是谁主演的了。”

我当时没吱声,心里可算解了一个萦绕好多年的谜。我小时候曾经兴致勃勃借来一盘名叫火线追击令的恐怖片,看完之后觉的纳闷,里面既不格斗,也不枪战,就布拉德彼特和一个老头整天在小黑屋里乱转,这火线到底在哪里呢……现在明白了,原来追击令指的就是布拉德彼特,而那部既不终极,也不密令的片子实际上叫作——七宗罪。

这还是动作片,有的还翻译的云山雾罩,BRAVE HEART明明是华莱士反抗英格兰的主旋律片,译者却只看到苏格兰大汉跟法国美女王妃XXOO,硬译成《惊世未了缘》;《肖申克的赎罪》(懒得拼了,英文欠奉……)明明直译过来就很不错,译者翻成月黑高飞,算他有理;可非有人译成刺激1995,就实在不知道在1995年被刺激的是西恩潘还是译者本人了……

其他的例子我就不用举了,常去录像店或者盗版碟店转的朋友定然人人都有一番感慨。

但最后我必须要指出的是,我见过第三伟大的翻译,是关于魔戒的。有一位译者,我打赌他肯定没看过魔戒,但一定看过午夜凶铃,所以the lord of ring刚出来的时候,中文名赫写着“凶铃至尊王。”没办法,谁让戒指在英文里叫ring,而午夜凶铃好死不死,也叫作ring呢。

而我见过第二伟大的翻译,是黑客帝国的一段著名广告词: everything that has a beginning has a end. 中文翻译为:出来混,早晚要还的。

之所以说它是第二,是因为我还见过一个盗版商为The Lord Of Ring第三部度身安排的译名:

THE RETURN OF THE KING

皇上回宫。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