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曲”丘成桐 北大难证清白 (ZT)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tony123 于 2006-07-30, 14:43:03:

“歪曲”丘成桐 北大难证清白 (ZT)

http://star.news.sohu.com/20060730/n244526684.shtml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院士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北京大学从海外引进的人才,大部分是假人才。”这一说法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最近,北大终于打破沉默,正式回应称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说法”,它“歪曲事实,严重侵害了广大海归学者和北京大学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北大的理由是,北大引进的海外人才“质量是高的”,也“不存在虚领报酬的问题”。(7月30日《北京晨报》)

  半个多月后,北大姗姗来迟的回应,想必是深思熟虑、有备而来的;而能如此理直气壮地对丘教授反戈一击,想必又是底气十足、胜券在握的。然而,可惜的是,北大并不能凭几句冠冕堂皇的话就自证清白;相反,由于北大的回应偷换了“假”概念,“歪曲”了丘成桐,反而“越描越黑”。  

  首先必须明白,何谓丘成桐教授所说“假人才”,其“假”在何处?丘教授是这么说的:国外的名教授是全职,按照规定必须九个月在聘任学校做研究,只有三个月可以在外面。而中国(高校)有很多大项目,表面上请了很多外国专家,但所谓“全职引进”却是假的,为的是“用这个名字到教育部拿一大笔钱”。北京大学40%的引进人才来自海外,“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  

  因此,这个“假人才”之假,并非说北大引进的海外人才本身质量有问题,而是说在“引进”二字上弄虚作假。人才也许是真的,但是“引进”却往往是假的。北大所谓“质量是高的”,并不能说明其“引进人才”就不是假的。固然,这些人才“绝大多数在海外都具有很高的学历,有过重要的学术任职,并做出了较高的学术成就”,但他们是不是“绝大多数”都是能在国内留驻9个月以上的“特聘教授”,或者留驻3个月以上的“讲座教授”呢?这非常值得怀疑。  

  当然,北大也对此作进一步辩解:受聘期间还要进行评估和考核,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在校时间有所不同,待遇也有所不同,“不存在虚领报酬”。这下看起来天衣无缝——不仅人才是真的,“引进”也是真的。问题在于,自证清白的证据呢?北大自说自话的三言两语,并不能让质疑者心悦诚服。相反,质疑者到是可以拿出一大堆证据,来否定北大的“自证清白”。  

  别的不说,就说那鼎鼎大名的“长江学者”。据著名打假网站“新语丝”今年3月披露,北大至少有8名长江特聘教授并未放弃美国的教职,也就是说他们每年在中国在岗时间连3个月都达不到。这几个教授的名字赫然在目,有案可稽。迄今,并没有看到北大就此作出官方澄清。另外,现在的“长江学者”名单中,有一些世界著名学者出任北大“讲座教授”,如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约瑟夫·施蒂格利茨等,我也很怀疑他们是否在一年里能够在北大真正呆够三个月以上。  

  名满天下的“长江学者”尚且如此,其他各种名目繁多的“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又如何保证名副其实?执内地高校牛耳的北大都尚且如此,其他更多的高校,又如何保证不是鱼龙混杂?丘教授表面上在批评北大,其实他所痛心疾首的是国内高校普遍的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以至不惜弄虚作假的浮躁学风。  

  北大对于丘教授的批评之所以不以为然,我想也是“只缘身在庐山中”吧。在“哄抢院士装点门面,引进海归争取经费”的体制里,“假”的道德底线已经低得不能再低,“假人才”或者“假引进”司空见惯而不以为“假”了,正所谓“久居疱室而不闻其臭”。而丘教授身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学术环境里,“假”的道德底线非常之高,稍有学术作假者,都将原形毕露,正所谓“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当丘教授一旦回到国内,满眼皆是“假”,当然就不堪忍受、拍案而起了。  

  显然,两种学术环境,对“假”的认定标准是不一样的,正所谓“淮橘北枳”,此“假”非彼“假”。我想,既然北大要做“世界一流大学”,处处要与 “国际接轨”,对待“假人才”的标准,是否也可与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接轨呢?丘成桐教授所谓“大多数是假”的口头也许陈述不够严谨,但北大的断然否认就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面对外界诚恳的批评,北大应该好好反躬自省、痛下决心改正,而不是“歪曲”对方“歪曲事实”,“侵害声誉”。

  作者声明: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