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启明:关于汉字同音字的拼音化问题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kjay101 于 2006-07-24, 18:36:09:

启明 回答毕时圆关于汉字同音字的拼音化问题

反对汉字拼音化的人,往往通过对汉字词汇“拼音”的字面意思,直接连想到现在中国大陆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和汉字的同音字,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汉字拼音化不可能解决汉字同音字众多的问题。

首先,你应该知道,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一个给汉字标注语音的方案,不是一个文字方案,它最初在设计上就是为汉字标注语音用的拐棍,而不是一个可以独立使用的“拼音文字”(这要多谢当时那些和你一样保守的汉字保皇派的努力)。

最简单的例子,英文使用26个字母,拼出了百万个以上彼此不同的单字,为什么汉语拼音使用同样的26个字母,就会拼不出彼此独立的(比如说)一万个汉字呢?这是完全没根据的,没人能怀疑26个字母的拼写能力,你毕时圆怀疑26个字母的拼写能力吗?26个字母中有5个元音,如果一个音节中有一个元音和四个辅音,组成一个五个字母的单音节字,那会有多少种可能性呢?这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问题:21X21X21X21X5=97万多个(单音节的字)。常用汉字才三千多个,这有什么困难吗?

有人又说了,那不一样,汉语的同字太多,所以才有问题。这才说在了问题的点子上了,问题是出在汉语的同音字太多上(不是拼音的问题),不是26个字母的拼写能力上,更不是汉字拼音文字的问题(因为汉字拼音文字还没诞生呢),千万别把责任赖在还没降生的汉字拼音文字的身上。大家都同意,汉语同音字多,是汉语的缺陷,增加了汉语交流时的困难,是需要解决的汉语的问题。所以,攻击汉字拼音文字是没道理的,应该受到攻击的是汉语本身,它在使用了几万年十几万年到现在,却越变越低等,连个同音字都自己解决不了。然后我们再来看,是否可以使用26个字母来解决汉语同音字的拼写问题,我认为是没问题的。

有两个途径。

1。采用“分词连写”和“异拼”相结合,可以解决汉字同音字的问题。

26个字母的拼写能力是没问题的。而且,英文中也有同音字:比如:right和write;too、two和to;以及no和know等。英文中的这些少量的同音字是如何解决书写问题的呢?显然是采用同一种发音不同拼写的方式,对吗?

我们来看看汉字的情况,我们知道Li这个音是在汉字里同音字最多的之一,比如:《李,力,理,立,离,丽,里,黎,利,厉,例,沥,礼,粒,荔,历,。。。》等都是同音字。但如果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中间有很多并不是独立的语素,它们从来不单独使用,总是和其它字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比如说:理,离,黎,等。这样我们可以用上面所说的两种途径来解决这些字的同音问题。

第一是“分词连写”:比如“理”字,不是语素,它必须和其它字结合才有独立的语意,比如:“理论”所以我们可以把它连写成“Lilun”,这样就成了一个双音节的新字,大大地减少了同音的概率(理论,立论)。

第二是“异拼”:何谓异拼呢?就是同样的音素用不同的拼写形式。比如:Li这个音中有两个因素,一个是L音,另一个是i音。我们可以分别为每个因素创造出具有不同拼写形式的“形素”来和它们对应。比如可以写成:Li, Ly, Lee, lli, Lly, Llee, Liy, Lyi, Lii, Lyy, Lliy, ....总之,只要你不怀疑26个字母的拼写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就不应该怀疑我们可以为“Li”这个音节拼写出很多种不同的“形素”来。

这样,一个是通过“分词连写”来减少同音字词的概率,然后再通过“异拼”把少有的几个连写后仍同音的字词区别开来。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可以这样说,在汉语的拼音化道路上,技术并不是最大的拦路虎,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的固执和保守。

2。解决汉语的同音语素的问题,最根本的途径还是改造汉语本身,比如增加汉语的语音数目,而这个任务只能通过汉字拼音化才能实现,中国使用汉字超过三千年了,能被每个人使用的汉语语音是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

拼音文字是活的,具有巨大的创造空间,通过使用,众“多双音节字”,和“多辅音丛音节”等在世界其它民族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音形式都会在汉语中发生出来,中国的发音器官并不特殊,中国人从小学英语也很准确。同时汉语的最大的语音宝库是地方方言,如果只是从汉语普通话的角度出发,汉语只有1200个不同的音节(包括四个不同的声调),远远不够,如果把汉语地方方言的发音也算进来,汉语的语音丰富程度会极大地增加。

而在汉字的框架下,汉语只能使地方方言成为异类,而彼此无法容纳。但在拼音文字的框架下,所有汉语的语音都是自己的语音宝库,可以统一在一个书写形式下而不必像现在这样被消灭掉。地方方言是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语言历史中创造的语音资源,如果普及普通话而消灭掉地方方言的话,就太可惜了。一方面汉语语音单调,另一方面有企图消灭地方方言,真是矛盾。这是汉字造成的。如果在拼音文字的框架的下,所有语言都是可以拼写出来,并流通的标准语音。现在之所以无法接受地方方言,乃是因为汉字不能提供标准发音,他们不知道地方方言的具体发音所致。如果在拼音文字下,上海地区的类似Ala(阿拉),nong(侬)都可以成为汉语家族中的宝贵语音资源,来增加汉语的语音表达空间。

当然了,这是从动态角度看问题,需要时间,同时也是中国人最不擅长的,很难说服中国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观测英语的情况来间接认识这个问题。英语词汇中有近70%以上的外来语,它们来自英国的欧洲邻居,法国,德国,西班牙,。。。,或是世界其它地区,甚至包括汉语(doufu,Kuangfu,yinyan,Jiaozi,。。。)。这些并没有成为英语的问题,既然英语可以容纳外语,那么在《汉语拼音文字》文字的框架下,为什么言语不能容纳自己的地方方言呢?答案是显然的。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