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婉明的导师孙翔,个人认为他或多或少沾了导师些光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whoamI 于 2006-07-23, 11:30:14:

追忆我们伟大的校长孙翔

三月二十九日下午,自上海京沪高速列车关键参数论证会返蓉的孙翔校长,回到交大同他的学术战友,两院院士沈志云教授道别时,尚嘱他准备好试验工作汇报。当晚,与之比邻而居的一位老教授照例望见孙校长书房的灯光亮到午夜未熄……

但就在翌日凌晨,早起的老教授却再未习惯性地看到孙校长推车走出交大南园——谁何曾料及正值英年的孙校长竟如此急遽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旅,在第五十三圈年轮上一画出令人扼腕唏嘘的句号。

是呵,孙校长怎能舍得他一生为之矢志奋斗的中国铁路科技事业和他勤勉治理正待百年华诞的交大母校呢?然而,他真的走了,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追思和怀念——

1959年,北师大附中的孙翔以骄人成绩考入交大机械系内燃机车专业。五年求学,他夙兴夜寐,勤奋有加,仅用两年时即学完大学课程,并掌握了英、德、法、日数门外语。他屡屡发表颇有见地的学术论文,大一时即被选为指导老师的助手。当年他的老师奚绍中教授对他学习上“不唯书”的钻研劲头记忆犹新。他在学习了材料力学有关“斜弯曲应力和位移的分析方法”之后,机敏地意识到斜弯曲时梁的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以及弯曲位移实质
上可以用关于中性轴的弯矩分量和相应的慢性矩来计算。让老师们高兴的是,他不仅独立提出,还独立完成了这一深层次问题的证明。而让昔日同窗感慨系之的是,他大一起担任同学们编外辅导员的热心诚挚和那块周末答疑解惑的小黑板。

岁月悠悠,大学毕业后的孙翔历经砥砺,以技术员一步步走上高级工程师的岗位。其间曾赴联邦德国进修,多次婉拒德方克劳斯·玛菲公司的高薪聘请,毅然归国。从工厂到学校,长期从事机车车辆研究的孙翔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铁路牵引动力专家和机车车辆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

北方溯漠,大秦线上,1993年刚担任校长的孙翔教授挥师北上,驭万吨重载列车奔突东西。他的学生、国家跨世纪人才翟婉明教授深情回忆说,在那寒冬腊月荒山野地里,最艰苦的地方总有孙校长的身影。白天超负荷的工作,他从无丝毫懈怠,可晚上却独自在餐车昏暗摇曳的灯光下孜孜不倦地整理开行数据,运筹设计次日的试验方案。稍事合眼,他又在凌晨两三点钟准时叫醒年轻的同事们……马不停蹄,大秦万吨重载列车开行试验的庆功会未及召开,孙翔又率先着手发起了对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的冲击,亲自担任了高速机车车体及转向架研制的总设计师。

而今,人们不当忘记,是孙翔教授创立了我国重载列车动力学这一崭新领域,从理论、试验、计算机摸拟诸方面为我国开行重载列车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行试验为发展重载技术闯出了新路;是他首先提出的粘着—功率关系,成为内燃机车设计的指导原则;在动轮驱动系统动力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达到国际水平,解决了新型机车研制中的关键技术,从而确保了广深准高速客运内燃机车的试制成功……辉煌成绩可圈可点,然而,只有他身边的人才知道孙校长那只从不离身的大书包,总是装满了资料;至于里面演算过多少稿子,凝聚多少心智谁人能说清!
然而,更让人倍感同情的是,孙翔并无分身之术。现实让他无法同时下好两盘棋——治学与治校。

事实上,作为一名学者型的大学行政首脑,孙校长试图以他特有的睿智与胆略推动交大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未来。他高擎改革大旗,也不乏坚实的建设步履,然而改革的利益者未必就是他的支持者。所以,“把交大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先进,具有铁路特色的一流理工”,如此宏伟的发展蓝图终于不免流于政治口号的嫌疑。他有十足的信心指挥学术领域的任何一场战役,但他却不会用高超的手腕说服向他伸手要房子的青年教师。

他是一个优秀的学者,然而孙翔显然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在政治上他远未达到某种世俗的“成熟”,也正因为这样的“不成熟”,意味着他在那个圈子里形同“异类”。终于,政治上的不成熟给他致命一击,人生历程遽然结束。于是,共和国正常年代里,一位在任大学校长,竟以非正常的手法了结了自己。

大凡有人出事,“腐败问题”的流言总会甚嚣尘上;然而,孙翔等不及校车接站竟然自行坐三轮从火车站急急返校,这样的故事多少让他的死变得有一点点生动起来……人们不当忘记,在与师生同事的谈话里,孙翔时刻流露出母校百年华诞来临之际的丝丝隐忧。可他,默默担起了中兴交大的担子,不想两头挑起的却是他未必能一肩扛起的重任。

那个还算平静的深夜,覃思熟虑之际,孙翔选择了在门梁上挽上一个大大的结!可他几曾明白,交大百年,又怎是他一个孙翔所能了结?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清明节那天,交大万余名师生为自己的校长默默送行……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