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东干文学经历了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学宏伟的历史转变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Nixrreg 于 2006-6-24, 20:51:34:

回答: 这苏联的东干人东干语著作丰富么 由 HunHunSheng 于 2006-6-24, 15:32:20:

吉尔吉斯坦的“甘肃村”
  楚河,流经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全长1030公里,中亚东干族大部分聚集在楚河流域。其中哈萨克斯坦的营盘和新渠是较大的“陕西村”,而吉尔吉斯斯坦的梢葫芦和米粮川则是较大的“甘肃村”。
120多年前,陕甘回民起义失败后,分三批进入中亚。1924年,俄罗斯人将迁居中亚的西北回民定名为东干族。关于“东干”的含义,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同的观点,“东干”即东甘,也就是甘肃东部。而东干人不这么称呼自己,他们自称回民或老回。
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比什凯克,距梢葫芦和米粮川大约30公里-40公里。这一带是宽阔的楚河盆地,远处是四季冰雪覆盖的山脉。比什凯克有一条大街命名为 “邓小平大街”,穿过大街向西不到半小时,汽车便可到达梢葫芦。米粮川则位于比什凯克东面,距坎特14公里。中亚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域。同一个地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称呼。最大的“甘肃村”,俄罗斯人叫阿列克赛德罗夫卡,吉尔吉斯人叫索克鲁克,而东干人则叫梢葫芦。这里曾是一片荒滩,东干人用勤劳的双手,将它建设成美丽的“大花园”(东干人语)。现居住一万多东干人,占中亚三国东干族的1/10。从这里出来的东干文化名人最多。著名东干作家亚斯尔-十娃子、尔利-尔布都,著名东干学家伊马佐夫等,都是梢葫芦人。米粮川现有东干居民4000多人。这里是卫国战争中英勇献身的曼苏子-王阿洪的故乡。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英雄”的最高称号,并授予列宁勋章。
语言的传承与变迁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东干语以西北方言为主体,但是“甘肃村”与“陕西村”的语言又有差别。按语言学家的分析,“甘肃村”有三个声调,而“陕西村”有四个声调。从口音一听就能区分出甘肃话和陕西话。
东干人生活在俄罗斯、吉尔吉斯、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多民族共处且通行俄语的环境中,他们的语言构成以西北方言为主体,又吸收了不少俄语及突厥语词汇。东干语中的有些词汇保留了120多年前的中国西北旧话,如称官府为“衙门”,将路费叫“盘缠”,把飞机叫“风船”,“印刷”叫“拓(ta)”,出版叫“出世”。只有“学堂”而没有“学校”这个词。由于语言在变化,东干语与中国西北方言也产生了某些错位。汉语“贵重”指物品,不指人。而东干语“贵重朋友”是对人的尊称。
东干语有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许多新名词,一般直接借用俄语词汇,如“共和国”叫列斯布布里卡,“公里”叫克拉蔑特尔等。也吸收现代汉语新名词,如“新闻”。由于汉字的失传,东干学者创制了拼音文字。1928年创制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东干文字,1932年又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东干文字,1954年至今改制并使用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东干文字。就在中国学者讨论汉字拉丁化是否可行,以解决汉字的繁难问题时,东干人却将拼音文字付诸实践,用这种文字保存了大量的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资料。
1932年东干人创办了自己的报纸《东火星报》,后又改为《十月的旗》,现在叫《回民报》(俄语称东干报)。“回民报”报头用4种文字书写:分别为东干文、吉尔吉斯文、俄文、汉文。顶端是固定的用俄语写的“大众报”几个字,下面小字东干文:“三人合一心,黄土变成金。”右上角是出版年月日,同时又注明 “报是1932年的3月出哩世的。”东干报的文章,有的用东干文书写,有的用俄文书写。东干人把作家叫“写家”,读者叫“念家”。哈萨克斯坦的东干报是《青苗》。吉尔吉斯斯坦回民文化教育基金会于2001年又创办了社会政治文艺政论综合期刊《东干》杂志。
东干报刊是用拼音文字传播的以甘肃方言为主体的东干话,不懂东干文的中国朋友往往叫苦不迭,说仿佛看天书,不知道什么意思。而东干广播节目则不然,假如你是西北人,准能听懂个七八分。。
婚礼与习俗
婚礼往往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特殊习俗。东干人迁居中亚后,要按俄罗斯习惯,其姓名由姓、名和父名三部分构成。除了类似俄罗斯的姓名,东干人还有中国回族姓。
主人将男女来宾分开安排入席,男女不同桌用餐。主人专门请来了节目主持人和东干歌唱家,在院子里架起喇叭。随着美妙的乐曲,客人翩翩起舞,东干人能歌善舞,有的妇女刚从厨房出来,也参加到歌舞的行列。
东干人的民族服饰还是中国的旧样式:有镶袖口、镶衣领的大襟礼服,有高底绣花布鞋,有绣花套裤等,穿长罩衣时还要套上夹夹子,配成一套服装。听说过去东干新娘要穿斜襟、开双叉的旗袍,穿绣花鞋和绣花布袜子。
新娘离开娘家,头上包一块蓝底红花大盖头,连脸面脖颈全遮盖起来。当娶亲和送亲的汽车即将开动时,所有的人都伸出双手接“都哇”。此刻一种神秘的宗教气氛笼罩了整个村庄。
姑娘出嫁是隆重的活动,要进行3天。过去富足的人家餐宴由9、13或18道菜肴构成。现在有的比较简便,招待客人用油炸食品、饼干和抓饭。东干人一般不喝酒,用茶招待客人。客人走时,厚道的东干主人还要给带上食品。
在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包括东干族在内的各族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同其他民族青年结婚一样,东干族青年(也许他们的爷爷就牺牲在战场上)还要到卫国战争烈士纪念碑前献花。
华夏饮食文化的流向
东干人几乎垄断了比什凯克所有的蔬菜市场。在中亚100多个民族中,东干人以善于经营菜园著称。
米粮川的东干人都会说带甘肃口音的东干话。东干人对中国人很热情。东干人有“阿拉伯爸爸,中国妈妈”的说法。
比什凯克的蔬菜市场,除了中亚人的大路菜土豆、萝卜外,芹菜、黄瓜、茄子、白菜、辣椒、香菜等应有尽有。东干人腌制的咸韭菜、咸辣椒、晒干的辣椒角等很合我们的口味。
正像俄语“卡依”(茶)的发音来自中国北方“茶叶”的发音一样。俄罗斯人、吉尔吉斯和哈萨克人“韭菜”的发音跟汉语一样,韭菜大概是由东干人带到中亚的。因为没有对应的单词,就借用汉语发音。雅斯尔?十娃子写回到中国就闻到了“我奶的韭菜,我爷的蒜”。因此韭菜常常成了东干人怀乡诗的意象。粉条子的加工技术,也是东干人带到中亚的。当你听到俄罗斯人也叫“粉条(qiao)子”时,不但惊喜,而且也会笑出声来。大约陕西东干人把“条”读(qiao),洋人也跟着这么发音。
东干人还将制作中国醋的技术带到了中亚。外国有白醋,却没有中国的红醋。在国外吃不到醋,对中国人来说是常事。
东干食品同中国的制作接近。东干人的面食,在外国人看来很特殊。比如馒头。外国人吃烤制的面包,不知馒头为何物。苏联科学院的《中亚及哈萨克民族》一书,介绍东干人的食品,把馒头称为不大的、圆的、松软隆起的面包,用酸发酵后,在大锅用开水蒸熟。随着家务劳动社会化,现在东干人通常都是买面包。面条也是东干人的主要食品,用小麦、豌豆或豆面加工制成。吃时佐以辛辣的调味,用醋、葱、蒜、姜、丁香等调拌。
爱吃蔬菜,是东干人饮食的又一特点。吉尔吉斯及哈萨克族曾经是游牧民族,主要吃牛羊肉和奶制品,蔬菜对他们似乎并不很重要。
东干人也会使用勺子、叉子等西餐用具,但又经常使用木制的、骨制的或竹制的筷子。
另一种语意系统的华语文字
东干文学的“双子星座”,一位是雅斯尔十娃子,被誉为东干书面文学的奠基人(伊马佐夫语),吉尔吉斯斯坦授予他“人民诗人”的称号;另一位是尔利尔布都,是东干小说最高成就的代表。“双子星座”都是“甘肃村”人,他们去世后都葬在故乡梢葫芦。
东干文学经历了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学,从没有文字到有了多种形式和体裁的发展过程,在较短的时期内,完成了“宏伟的历史转变”(法蒂玛-玛凯耶娃语)。十月革命前,东干人只有口头文学,包括民歌、传说、故事、谚语、谜语等。这些口头文学有的是从中国带来的,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孟姜女等故事。也有新创作的,如反映东干人西迁历史的。1900年,苏联学者收集了第一批有关东干民族生活风俗的资料,也包括口头创作的文学。一般认为,东干书面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东干文字的创制和东干报刊的发行,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如果从1931年出版的亚斯尔十娃子的,也是东干诗人的第一部诗集《亮明星》(启明星)算起,东干书面文学有70余年的历史。
东干谚语(东干人叫口歌、口溜)概括了东干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哲理,在口头和报刊、广播上广为传播。东干族是好客的民族,保持了中华民族重礼义,重人情的传统,对客人之热情、厚道,不在话下。
 经过几代东干作家的努力,东干书面文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Я-十娃子、A-尔布都、杨善新、K-马耶夫、Д-阿布杜林、X-马克、Ю-村娃子、M-哈桑诺夫等作家为东干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活跃在文坛上的A-白掌柜的、X-拉阿洪诺夫、M-伊马佐夫、И-十四儿等都奉献出了他们的优秀作品。A-曼苏洛娃、A-索娃扎、X-丽娃子哈德瑞耶娃、Я-哈娃扎等又形成了女作家创作群体。
民族精神与中国“根”
苏维埃政权在中亚建立的年代,东干人中出现了一批革命者,营盘的马三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创建的东干骑兵团威震四方。我在《哈萨克斯坦百科全书》中看见过列宁接见马三成的图片。1938年肃反期间,同许多蒙难者一样,马三成被害。尔利?尔布都怀着深厚的感情写下《楚河的怀念》,是对马三成,也是对东干民族精神的追忆。
苏联卫国战争中,差不多每两个东干家庭就有一个儿女牺性在前线(哈娃佐夫语)。米粮川的“苏联英雄”曼苏子-王阿洪在库尔斯克大会战中,班排的战友都牺性了,他一个人坚守在阵地上,子弹、手榴弹都打光了,一群德寇向他包围过来,叫他投降。王阿洪将炮弹砸在迫击炮钢架上,轰隆一声巨响,英雄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壮歌。
梢葫芦的雅斯尔-十娃子则是东干人的诗魂。他不仅奠定了东干书面文学的基础,同时又把东干文学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贯穿在他作品中的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正是东干民族精神的写照。
在中亚大地上,东干人以勤劳、善良著称。抢劫、凶杀等不法案件中,很少见东干人参与;讨饭的乞丐中,没有发现一个东干人。东干农民和家庭妇女中,有不少大学生。他们自食其力,用辛勤的汗水获取劳动成果。
中国,是东干人的历史故国。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怀恋故土,是几代东干人的情结。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