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中共如何筛选领导人?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虎子 于 2006-6-16, 09:01:49:

中共如何筛选领导人?A天下 2006/05/30 中共如何从十几亿人口中,挑选出
拔尖又党性坚强的人才?胡锦涛、温家宝这些领导人,又如何历经穷山恶水与宫廷
权斗等挑战,脱颖而出? AA【文/文现深】
大陆总理温家宝今年四月访问澳洲,在一场面对当地政要的演讲中,脱稿自我介绍
说,自己出生于天津的农村,小时候战火烧毁他的全家、和他爷爷亲手建立的小学;
他从小经历苦难,深知人生的艰辛,和国家建设的艰难,他的使命,就是要寻求和
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温家宝擅长以自己的成长经验,表达中共内政、外交的出发点。他素有「平民总理」
之称,许多人认为他作风朴实,说话诚恳,态度亲民。事实上,在这个外在形象下,
温家宝复杂的政治阅历,容易为人忽略;例如他担任过有「大内总管」之称的中央
办公厅主任、副主任,长达八年,跟随过胡耀邦、赵紫阳、江泽民三任总书记。接
著又在朱熔基领导下担任分管农业和金融的副总理,却能被这四位风格完全不同的
领导人所欣赏,一再重用。

             红旗下成长的第一代

尽管有温家宝比较平易近人的例子,但一般来说,隔著中南海四周的高墙,中共领
导的思维、为政之道,大多仍给人讳莫如深之感,需要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为人等
方面,找出脉络。

中共的集体领导核心,一般是指政治局的九名常务委员: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
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这九人没有参加过革命,而是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茁壮。老一辈称他们「红旗下成长的第一代」。
对他们来说,一九八二年是很不寻常的一年,这段时期中共展开的一系列重大人事
部署, 可谓影响深远。

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在邓小平、陈云、胡耀邦等亲自
过问下,一批年富力强、经过层层考察,符合所谓「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
业化」的干部,从全国各地被首次选进中央委员会。
其中,有来自电子工业部的副部长江泽民;来自水利电力部的副部长李鹏;还有来
自甘肃省建设委员会、三十九岁的副主任胡锦涛;来自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的工
程师吴邦国;来自武汉市委的工程师吴官正;来自河南的副省长、前东德留学生罗
干。同一届稍后获选中央候补委员的还有同是工程师背景、辽宁省渖阳市市长李长
春。

             严选菁英接受试炼

温家宝这一年也以新秀的姿态,在众多基层干部评选中脱颖而出,从贫困的甘肃省
地质局副局长岗位上,调到北京,翌年出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黄菊、贾庆林也分
别在干部年轻化的大旗下,列入重点培养对象。

当时的总书记是胡耀邦,他在一场内部演讲中,明确地告诉这些「晚辈」:「每个
年轻干部,都要看到我们老一辈,总有一天要退出历史舞台,就要想到自己的历史
责任,想到自己十年、二十年后担负的重担。」

在胡耀邦这段「你们应当胜过我们」的讲话之后,胡锦涛过不久便出任共青团中央
第一书记,随即派赴穷困的贵州、接著又转赴种族问题复杂的西藏自治区,担任书
记,接受严苛的考验。

温家宝不久之后也离开从事二十五年之久的地质工作,进入中南海。在中央办公厅
参与协调繁杂的党务,得以近距离目睹激烈的权力斗争、胡耀邦的失势、六四事件、
赵紫阳下台,及江泽民的崛起。

吴邦国、黄菊后来成为搭档,出掌上海,肩负发展浦东、振兴上海的重任。贾庆林
在福建工作长达十年后,到了北京,成为首都的「一把手」。吴官正从中部经历到
东部,先后出掌武汉、江西、山东。

李长春做过工业大省辽宁省省长后,又执掌农业大省河南、接著是改革开放最前沿
的广东。曾庆红后来也到了上海,最初推动组织改革,后来成为江泽民最信任的左
右手,帮助他稳住了政局。

这几个人表面上经历不同,但仍可见到里面刻意雕琢的斧痕,经历过十分复杂、困
难的执政考验,并达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取得了成绩,并不是温室里的花朵。 
在此之前,胡锦涛已经在甘肃工作十四年,再加上在贵州工作三年、在西藏工作四
年,都是中国最艰困的地区。温家宝从事地质工作,长达二十五年,大部分时间在
贫困的基层打滚;在出任总理以前,全国二千五百个县中,他走过其中的一千八百
个。

这些经验,在他们的从政风格中留下很深的痕迹。

就如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指出,「长期在艰困地区工作的经验,
使得胡锦涛、温家宝这些领导人,感情上和农民、工人、穷人比较接近。」
每到春节假期,胡温两人不是和农民在村子里包饺子,就是和矿工、爱滋病患一起
过年,并尽可能表现朴实、谦虚、不骄不躁的执政形象。这和以前的几位中共领导
人截然不同。

一位长期关注中共政情的大陆学者也注意到,胡锦涛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报上几
乎没出过他单独会见跨国企业高层的消息。

一般基层人民比较在意领导人的风格和形象,但对有擢升、贬抑大权的上位者而言,
他们在意的,除了政绩,还有「政治表现」,特别是在复杂情势下的政治判断。 
一九八七年一月,深受中国大陆人民爱戴的胡耀邦,在党内元老指责反资产阶级自
由化不力声中,辞去总书记职务。长期被胡耀邦栽培的胡锦涛也面临取舍,但他很
快就做了决定,服从党的决定,表态支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一九八九年三月五日,西藏首府拉萨的喇嘛打著雪山狮子旗、高呼西藏独立的口号,
上街示威,与军警爆发流血冲突,当时的自治区党委书记胡锦涛请示中央之后,在
西藏宣布戒严。西藏媒体当时还有他戴钢盔、穿军服,在拉萨街头指挥调度的照片。

一九八九年五月十八日晚上,赵紫阳到天安门广场看望绝食的学生,当时的中央办
公厅主任温家宝也去了,随侍在侧。赵紫阳下台后,温家宝继续被江泽民重用,仕
途丝毫不受影响。这显示温家宝在关键的时刻,选择了「服从大局、跟党走」。 
政治上的是非对错,不易有绝对的标准,但考核干部有没有「跟党走」,可是实实
在在地操作。胡温过去每当站在政治的十字路口上,都选择了「服从大局、跟党走」,
这些特征,离不开他们红旗下的成长经验。

             从小宣示「跟党走」

「我决心遵照中国共产党的教导,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劳动、准备著;为共
产主义事业,贡献一切力量!」在中国大陆,读书表现好的小孩,大多背诵过这段
加入少年先锋队的誓辞,从此配戴象征荣誉和「革命鲜血」的红领巾,在小小的心
灵盖上政治印记。

这也是共产党对未来主人翁的第一次筛选。少先队的年龄上限是十四岁。更上一层
便是年龄层从十四至二十八岁的共产主义青年团。十四至二十八岁,正是成长、学
习、选择人生方向的重要阶段。

共青团的定位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团中央的组织,俨然是小
型的中共中央,设有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还有青年部、少年部、国
际联络部等。

全国共青团员总人数多达七千两百多万,青年能进到高中、大学,通常都会「入团」,
进一步争取将来入党的机会。共产党一直利用这个机会筛选全国菁英,确保党内后
继有人。

「在大学里能力和政治表现都不错的团员,不用等到毕业,就会被挑选出来,担任
共青团干部,接受党的培育,」大陆一位资深媒体人士表示。在大学担任共青团干
部,主要是办活动,宣传政策,为同学解决困难,管理学生社团活动等。

共青团干部的年龄上限是四十五岁,接著通常派往各级政府的党委和企业的党组织,
从事组织、人事、宣传、统战、青年、妇女和一般行政工作,表现杰出者则更上层
楼。

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和现任总书记胡锦涛,都担任过共青团中央书记,在年轻一代
中培养人脉。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时就因为学习能力和政治表现「双突出」,还未毕业就被选派担
任政治辅导员。

               工程师治国

这一届的中共政治局常委,除了大江南北的地方经验,以及党的历练外,还有一个
特色,就是全体都是工程师出身。这样的组合,在中共党史上绝无仅有。

胡锦涛在甘肃的第一个工作,是在刘家峡房建队帮忙盖房子。温家宝当时也在甘肃,
是地质力学队的技术员。

吴邦国在清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电子管厂当工人。贾庆林、黄菊、吴官正、
李长春、罗干进入社会的第一份差事也都是技术员;曾庆红虽然在解放军七四三部
队,工作也是技术员。他们后来都取得了工程师的专业职称。

工程师办事重理性、讲实效,以及计划与执行能力,充分表现在这一代中共领导人
的身上。论硬体建设,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神舟太空船、建设洋山港、磁浮列车,
没有一项能难倒他们。

论政策制订,今年三月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其制订过程就如同
工程师手底下的一项重大工程。

「十一五规划」制订前,首次采取国内外委托、合作等方式,针对全国一百六十多
项重大课题,分头进行研究,提出五百多万字的研究报告,从其中归纳出五十八项
专项规划,形成规划框架。

             欠缺法治与人文素养

接著由重量级的学者专家、组成三十七人专家委员会,对纲要进行论证,并向全国
征求意见,经过激烈辩论,反覆修改,才告定案。前后历时将近三年,参与范围之
广,参与人数之多,是同类计划的第一次。

相对的,许多大陆学者和媒体这几年也在检讨工程师治国的缺点。主要反映在法律
制度和人文关怀仍有欠缺,在关系长治久安的制度问题上,创意和想像力受到局限。

可能是出于同样的警觉,中共最近两年大力提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的观念。

从二零零二年底到今年三月,在政治局内先后举办三十次集体学习,由大陆顶尖学
者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党内高层讲课。讲课范围多集中在法律、历史、人
文、经济、军事等非工程领域。

讲课方式为九十分钟的讲解、二十分钟开放讨论。为了内容简明扼要,相关单位和
人员备课短则一个月,长则半年。

这类课程和学习的成效,如何反映在政策和制度的建树上,仍有待验证。

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动荡与探索,中共对于如何在十几亿人口中选
择菁英,培养他们的治国能力,带动社会逐渐摆脱贫穷落后,已找出一套比较有效
的人才选培制度与方法,并大力推行。
【天下杂志347期】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