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 物 馆 中 的 古 墓                ·方舟子·   加拿大的秋天短暂而美丽,美丽得令人心碎。在漫山遍野的红叶的包围下,只 能在慢速道上缓慢地开着车,到达多伦多唐人街时已是午后。走下车,看着满街的 汉字招牌和东方面孔,那感觉就象当年的周末走在合肥三孝口的街头。一样地在书 店和音响店转转,一样地往挎包中塞进沉甸甸的过时的书,一样地找一家小餐馆坐 下。在一堆港粤风味的菜单中,看到“福建炒饭”,毫不犹豫就点了。因为放多了 醋而使原味尽失,慢吞吞地吃着竟然心里越吃越酸。也许所谓的乡愁,就是这样的 一客原味尽失的炒饭吧。   吃完了饭,日已偏西,穿过多伦多大学的校园,去寻找安大略王室博物馆。旅 游手册说,它是海外博物馆中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一个,不能不去见识一下。这也 不是第一次在海外品赏我们祖先的杰作了,华盛顿、底特律、印第安那波利斯等等 或大或小的博物馆,总会有那么间中国的展厅,让来自展品的故乡的参观者在赞叹 之余也未免会感到一丝的惭愧和愤怒。看多了也就麻木了吧。商周的青铜,汉朝的 瓦当,唐朝的三彩,件件是精品,样样是美仑美奂。说明上说,这只是收藏品中极 少的一部分,等到宋前中国文物室建成,才会有较完全的展览。以下宋元明清,展 品越来越齐全,越来越精细,我也就越不认真看。看完了这些展室,进了一个大厅 ,迎面是一面玻璃砌成的墙,只见屋外的树木在微风中摇曳,而阳光透射进来,照 着两个石坊,一对石人,一对石虎,一个高高拱起的坟墓,让人仿佛置身于野外的 墓地。这就是参观指南里所说的明墓了,我本以为是哪个无名小卒的坟墓被千里迢 迢地挖掘了运过来,走过去一看说明,赫然写着大明一品大将祖大寿之坟。   中国人不重生而重死,讲究的是“备极哀荣”,仿佛亲人的死去反而给了子孙 们一个显示孝顺和炫耀财势的机会。只要看看今天的农民手里刚刚有了几个钱,便 开始大修祖坟,即可知这种心态是于今尤烈。而历代统治者,都不厌其烦地制定出 葬仪的种种规定,什么级别的官员应该有什么样的墓碑,多高的坟墓,多大的墓地 ,什么样的摆设,都规定得清清楚楚,级别不够,再有钱也不能越礼,否则就有可 能招来杀生之祸。知道了这一点,就可以明白商人财主为什么都那么热衷于花大笔 钱买一官半职,也可明白当今政府对葬仪级别的种种规定不过是历史的遗俗而已, 因而沈从文死时因为级别不够连一则讣告都登不了也就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了。明 朝的一品官员的坟墓,按规定应该有石人、石虎、石马、石羊、望柱各一对,这个 展览室还缺少好几样,如果不是当初没有完全运来,就是运来了摆不下——我已很 惊讶于这个博物馆竟会浪费这么大的一块地盘给这些在中国毫不希罕的石头。清朝 的典章制度基本上照抄明朝,清朝一品官员的坟墓与明朝的想必不会有什么不同, 那么祖大寿的坟墓究竟是明墓还是清墓?   说明中对祖大寿的生平事迹只字不提,但对于对明末清初的史实略有涉猎的人 ,乍听到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吧。在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祖大寿是袁手下 最得力的大将,在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辽 东将士中,他又是唯一一位亲见自己的主帅在殿前被捕下狱的,所受的刺激更强于 别人,当时已惊吓得手足无措,之后干脆领兵反叛,毁山海关东走。是袁崇焕在狱 中的一纸书信把他招了回来,是他的母亲及孙承宗劝他奋勇杀敌以赎出袁督师。在 辽东将领中,他又是营救袁崇焕最力的一位,曾请求削职为民,以自己的官阶赠荫 换取袁督师的性命。但袁爷最终还是被他奋勇保卫的人千刀万剐了。祖大寿在悲哀 之余,只能接过袁督师的担子,率领袁爷旧部这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驻守宁远、 锦州、大凌河等要塞,抵御清兵的入侵。到了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守大 凌河城,八月,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极以倾国之师,把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祖大 寿突围不得,援军又被击退,只能闭城坚守。皇太极不断地送信劝他投降,他都不 予理睬。坚守了三个月,城里粮食吃完了,开始杀马吃。马杀完了,开始吃平民百 姓。平民百姓吃光了,开始吃军中的老弱病残。军中的老弱病残也吃光了,接下去 就该是健壮将士的互相残杀了。无论如何,城是没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将领,除 了副将何可纲,都认为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于是祖大寿长叹一声:“人生岂有不 死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三者并重。今既尽忠报国,惟惜此身命。”只好杀了誓 死不从的好汉何可纲,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算是投降了。然后他向皇太极献 策说,趁外地明军还不知道他投降,他愿意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这 样清军梦想多年的锦州要塞便唾手可得。皇太极听得满心欢喜。但祖大寿一进了锦 州城,便把与皇太极的盟誓置之脑后,继续当他的大明总兵官,抵抗起清军来了。 皇太极恼羞成怒,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都无功而返。祖大寿又为明朝守 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倾国而来包围锦州城。这一次整整围 了一年,洪承畴的十四万援军在松山被击溃,洪承畴投降;祖大寿粮尽援绝,城中 又开始人吃人,只好再次投降。这次皇太极连立坛盟誓都不要了,也不再信任祖大 寿,不敢再让他带兵。祖大寿倒乐得不必象孔有德、尚可喜那样去屠杀自己的族人 ,从此身在曹营心在汉,退出了历史舞台。史书中记载他投降以后的唯一事迹,是 曾经写信劝他的外甥吴三桂投降。吴三桂当时还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劝 降信自然毫无作用。祖大寿平平安安地活到了顺治十三年,老死。   顺治十三年,明朝已灭亡了十三年,再过四五年,龟缩在云南的南明永历帝也 要被吴三桂用弓勒死,而外国人建的博物馆却告诉参观者说,那时候造的坟墓是明 墓,已当了十几年满清大官、被载入《清史稿》而不是《明史》的祖大寿是明朝一 品大将,还用一队穿着明人服装的瓷人排列成的送葬队伍暗示祖大寿当初就是这么 给埋葬的。也不知哪位汉学家在这里向大家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若能起祖大寿于 地下,面对此情此景,他该是喜是悲?   一个汉学家,不管他是多么地熟悉中国史实,多么地热爱中国文化,当他面对 明末清初的这段历史时,其感受肯定没有中国人那么痛切。这是一个大变动的时代 ,每一个英雄豪杰或迟或早都要面临生与死,忠与奸的抉择。这又是一个悲惨的时 代,每一个英雄豪杰几乎都以鲜血为自己的人生划上了句点。从战死沙场的满桂、 赵率教、孙祖寿,到含笑就戮的何可纲,就连卖国求荣的吴三桂最终也逃脱不了身 败名裂的命运。祖大寿总算在屈辱中得了善终,享受到了一品大臣的哀荣;谁又料 到几百年后他的坟墓却被整个挖了送到国外展览,当做明墓的标本供人鉴赏呢?只 有北京白塔寺的祖家街,还能让哪一个有心的路人匆匆路过时会偶尔想起祖家的昔 日威风吧。   我不能不想到前面提到的这些英雄豪杰们的主帅袁崇焕。当他以大明国里的“ 亡命徒”自命为国守边时,是不会想到日后自己是否能备极哀荣的。他甚至本来就 不应该有坟墓。当他在西市口忍受千刀万剐,血肉被愚民们抢食一空时,是他的一 个姓佘的仆人在半夜里冒死去收拾他的残骸,埋葬在广渠门内的广东义园。这位姓 佘的仆人从此终生为袁爷守坟,死后就葬在袁崇焕墓旁。此后,佘家世世代代为袁 爷秘密守坟,守了三百年,一直守到了民国,才由康有为发起,为袁崇焕修了一座 庙堂,供后人瞻仰礼拜,扼腕叹息。   有没有坟庙,坟庙是否高大宏伟,其实都是无关紧要的。真正的丰碑永远只矗 立在后人的心中。 1994.11.7.